用心用情化“坚冰”

——民警郑剑锋扎根社区39载守护一方平安
湄洲日报 2025年09月07日

  “咱们干社区工作,图的是群众能平平安安、和和气气。”在基层工作的39年里,市公安局城厢分局东海派出所社区民警郑剑锋时常说起这句话。如今,已银发染鬓的他,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手里挎着公文包,成了群众最熟悉的老民警。“眼镜”这个爱称,也深深烙进了当地居民心里。

  伴着咸涩的海风,郑剑锋来到海边的养殖池,调解一起欠薪纠纷。今年螃蟹收成欠佳,蔡老板用渔船抵押贷款,资金紧张。面对工人们攥着皱巴巴的欠条讨薪,双方陷入僵局。

  “眼镜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郑剑锋安抚双方坐下细说。他先替工人算“生活账”:“孩子要开学,生活费、学费等着用,拖不得”;再帮老板说“难处”:“渔船抵押、收成见底,他不是故意拖欠。”在他的协调下,最终双方商定,由老板先筹集七成的工资款应急发放,余款等一周后补齐。“调解不是判案,而是给两头的难处搭座桥,退一步海阔天空,问题就解决了。”这是郑剑锋常常给所里年轻民警传授的调解锦囊。

  “较真”是郑剑锋的一张“名片”。去年9月,城厢区东海镇天誉首府小区居民多次投诉楼下生鲜店清晨用大喇叭揽客,扰得人睡不安稳。接到投诉后,郑剑锋每天清晨六七时就到店门口巡逻检查,劝导店主将声音“摁”回合理范围。噪音问题整改完毕,他仍隔三岔五“串门”回访,生怕问题反弹。

  39年扎根基层,郑剑锋成了东海派出所的“活地图”“活字典”——哪家商铺几点开门、哪条小巷易藏隐患、哪段道路雨后积水,他都如数家珍。

  面对社区邻里纠纷棘手,郑剑锋懂“借力”更懂“用情”。今年5月,城厢区东海镇蔡亭村杨某美与杨某英两家因3平方米祖地挥锄相向。为了解决矛盾纠纷,他立刻联系司法所、村委会组成调解组,从法、理、情方面进行疏导。“祖辈共饮一口井水的情分,还抵不过这几寸土?”郑剑锋情真意切地劝说,让紧绷的气氛渐渐缓和。最终,双方签订协议,重新划定地界。“跟群众打交道,用心用情比啥都重要,有时候乡音比法律条文更能融化坚冰。”

  走在街头巷尾,乡亲们的招呼声常萦绕在郑剑锋耳边:“眼镜,喝杯茶再走!”这是对郑剑锋最珍贵的褒奖。“只要群众需要,我还想把这份守护扛得更稳。”他认真地说道。

  全媒体记者 吴琪娜 通讯员 陈希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