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吴江码头,黄少炜带队开展训练。
□全媒体记者 朱建婷 通讯员 朱崇飞 陈文华 文/图
有这么一支队伍,队员来自不同行业,却因共同的热爱汇聚在一起。位于荔城区的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自成立以来,用无私的奉献和专业的技能,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社会的担当,为守护城市的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弘扬“人道、博爱、团结、奉献”精神,开展城市搜救、山地搜救、水域搜救,热心参与防灾减灾教育、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队伍中有7名退役军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风采。
退伍硬汉创建救援队伍
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的队长黄少炜来自荔城区黄石镇,军旅生涯赋予他坚韧不拔的意志、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心系群众的责任意识。退役后,他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各类救援技能,取得国际水域教练联盟教练、红十字救护导师等资质,被选为莆田市应急管理专家库成员,并被授予武警莆田支队及荔城区武装部特聘教官。
“虽然脱下了军装,离开了部队,但我还想延续这种精神,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说起成立救援队的初衷,黄少炜说,2023年5月,他牵头筹建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秉持“人道、博爱、团结、奉献”的精神和“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的曙光队训,开展队伍建设。2024年11月10日,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成立仪式在荔城区黄石镇万嘉小区的队部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队伍里有7名退役军人。他们从退役军人到曙光队员,不变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坚守着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
作为队里的“主心骨”,黄少炜将部队纪律性转化为救援标准化操作,以军事执行力保障救援快速反应,通过团队协作强化技能传承,构建应急救援、技能传承、公益服务三大领域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体系。他获评2023年“荔城区应急先锋”“优秀基干民兵”及2024年“优秀教练员”。
黄少炜利用闲暇时间,组织队员进行体能与技能训练,让他们掌握心肺复苏、包扎、伤员转运等多项技能;引导多名队员考取了急救员证,他们现已具备独立处理简单伤情的能力。如今,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有正式队员22人、预备队员40余人,逐渐发展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队伍。
紧急救援尽显责任担当
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只要警情响起,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都会迅速集结队员奔赴现场。他们凭借专业的技能和顽强的毅力,在现场展开救援,如同一束曙光,照亮了处在困境中的人。
2月22日21时40分,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接到了市110指挥中心电话,得知有人员在涵江区大洋往斗湖的山间受困。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和涵江康南消防站、永泰樟城消防站三组救援人员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不懈的努力,在次日0时55分成功将受困者护送到安全地方。
5月25日14时10分,一则警情传来:涵江区大洋山汉堡岩附近,一名女性游客坠落悬崖,身体被卡在距路面约20米处的树上,情况危急。当天,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值班队长陈建平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3个救援梯队火速赶赴现场。经过3小时45分钟的营救,在多方救援力量的精密配合下,成功救助伤者。
7月6日晚,又有一则警情称,鸡甲屿有群众被困,需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协助营救。接警后,队伍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集结前往。海域环境复杂多变,在充分评估、协商后,决定采取保守方案,等待自然退潮后涉水登岛救援,最终将群众安全转移至岸上。
据介绍,2023年台风“杜苏芮”影响期间,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连续作战,成功转移200多名被困群众。2024年至今,团队累计执行水上救援49次、山地搜救26次、城市走失人员搜救4次。
志愿服务传递温暖关怀
9月12日上午,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队员走进莆田第二中学,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向师生普及自救与科学施救技能。
现场,队员向师生传授了“叫、叫、伸、抛、划”五步救援法:第一声“叫”是大声呼救,吸引周围人注意;第二声“叫”则是拨打119、120等急救电话,清晰报告地点与情况;“伸”是利用竹竿、树枝等长条物伸向溺水者,避免直接接触;“抛”是将救生圈、空塑料桶等浮力物品抛至溺水者前方;“划”是在条件允许时,借助船只或自制漂浮工具接近救援。
“救援的前提是保障自身安全。”黄少炜反复强调,未来,莆田曙光将持续开展公益培训,让安全知识覆盖更多群体,筑牢生命防线。
这是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
该中心不止于城市搜救,而是坚持“专业救援+公益服务”双线并行,传递温暖。在6月2日举行的莆田百艘龙舟巡游活动中,该中心受邀协同公安、应急、医疗等多家单位,共同承担活动水域的应急救援保障工作,圆满完成相关任务。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开展33场以安全宣传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开展捕蛇、清除马蜂窝等民生服务300余起,参与节假日、大型活动应急保障8次,开展爱心捐款、献血活动3次。
这群平凡人用爱心温暖他人,用行动传递正能量。下一步,莆田市曙光救援中心将继续组织队员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不断提升救援能力,持续开展安全教育,为守护群众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