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流不息的车流之下,在公众视线之外,一场关乎生命安全的“保卫战”常年无声上演。这个“战场”是纵横交错的国省干线,主角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养路工。他们风雨无阻日夜巡查,用心清除安全隐患,以“荧光橙”的坚守,守护每一程出行的平安。
■关注角落的公路“医生”
在国道228线海丝路,秀屿公路分中心公路养路队在巡查中发现一交通标志牌倾倒,养路工人立即扶正并加固指示牌,为过往车辆安全通行保驾护航。
“这个交通标志牌发生严重倾斜,形成视觉盲区,让过往车辆失去重要指引,易发生安全事故。”秀屿公路分中心公路养路工人周君说道。
公路隐患,远非肉眼可见的交通标志牌发生倾斜那么简单。周君说,高温伴有强降雨时,一些交通标志牌因强降雨导致路基断裂,易发生倾斜。同时,要注意排查影响车辆安全通行的边坡溜方、路边的枯树、附近的危石等,及时排除隐患。
养路工人将公路的每一个角落视为自己的“工位”,从路面、边坡到桥梁、涵洞,日复一日巡查,不放过隐藏在细枝末节的公路隐患。排查公路隐患,除了老经验和铁脚掌,也离不开“技防”的加持。无人机高空巡检、桥梁检测实时传感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加入,如同为公路装上“CT”,让人工诊断变得更精准,发现隐患更及时更细致。
■分秒必争的公路“手术”
“站长,国道228线后海到溪边路段,多处发现淤泥‘滴洒漏’,非常不安全……”连日奋战在公路“迎国评”一线的埭头公路站养路工人杨国春下班后驱车回家,途经后海时发现,原本干净整洁的道路上断断续续散落了近6公里长的淤泥,占用了行驶车道,且天色渐暗、视野变差,一些车辆行驶速度快,车轮极易打滑,进而引发交通事故。
情况紧急,在向埭头公路站站长报告后,杨国春立即调转车头与当班的4名养路工人会合,一同赶往现场处理。
“淤泥又湿又黏,散发出阵阵恶臭,还夹带着石块,给清理工作带来了难度。”杨国春与其他养路工人一道,迅速拉起安全警示标志,抄起铲子清理淤泥,随后铺上一层沙子吸附泥浆,再用扫帚清扫沙子。大家分工协作、齐心协力,一点一点地清理淤泥污染带。
经过2个多小时分秒必争的艰苦作业,他们清理了泥渣土10余处共200多立方米。埭头公路站还调派洒水车冲洗淤泥残留,还群众干净整洁的出行环境。
■未雨绸缪的公路守护
公路养护,防患于未然。埋立柱、安装护栏板、张贴弯头反光纸……在国道356线忠门路段,养路工人正安装人行横道波形防撞栏,修复人行横道损毁设施,现场施工紧张有序。
国道356线忠门琼山至山亭西埔路口路段,沿线村庄密集,交叉路口众多。沿线人行横道绿化带上的隔离桩因人为破坏,造成间隙过大,车辆随意横穿,且主干道车速快,近年来发生多起交通事故。
基于此,秀屿公路分中心多次联合交警部门对沿线人行横道安全设施现状进行排查,共商可行方案:人行横道绿化带通道由原来的“一”字形调整成“Z”字形,车辆在经过“Z”字形通道过程中自然减速,降低风险。
“增设人行横道波形防撞栏变成‘Z’字形通道,小改变大作用,大家在这条路段开车通行的时候更安心了。”当地一名陈姓村干部说。
“每个病害及时地进行修补,就可能防止了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埭头公路站站长黄一斌深有体会。
“此前,公路路基因强降雨发生了塌方,养路工人紧急抢险,用编织袋装满石子,用挖掘机清理塌方淤积,持续作业4个多小时,将塌方抢通修复完毕,周边几十亩的农田保住了。”家住国道356线月塘镇双告山村的村民说。
经实地勘探,今年上半年,秀屿区道路优良路率达99.944%,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路面使用性能指数)91.707,养护管理成效明显。柳雅斯 陈惠贞 张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