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美妹细心地分拣垃圾。

位于小区一角的垃圾分类屋。

清洗垃圾桶时,汗珠挂满脸庞。
昨日清晨6时,市区欧氏臻城小区的大门还关着,大多数居民仍在睡梦中,一个特殊的“小店铺”已经悄然开张。
这个特殊的“小店铺”没有招牌、没有货架,只有8个垃圾桶排成两列,整齐地立在一间垃圾分类屋里。它们是柜台,也是仓库,等待送来的“货品”。
这家店的“掌柜”叫李美妹,北控城市环卫有限公司的一名垃圾分类屋管理员。
她身穿红色马甲,戴着口罩,手握一把铁夹子。记者见到她时,只见她接过居民们送来的一袋袋“货品”,亲手拆开,仔细分门别类:剩菜、剩饭归到厨余桶,塑料瓶、纸盒送进可回收桶,电池、灯管归入有害垃圾桶,其他杂物则装进黑色的桶里。
“开店”第一件事,就是分拣。
●特殊的“柜台”和“货品”
这些垃圾桶,就是李美妹的“柜台”。居民丢下的垃圾,就是她的“货品”。
有的“货品”很简单,直接就能辨认去处;有的却很杂乱,需要她一点点地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塑料袋、蟹壳、虾头、玻璃碎片常常藏在剩饭里,她小心翼翼地挑出来,手上经常因此留下伤痕。
“有时候急了点,就会被扎到。”她摊开双手,手掌内外有斑斑红点和一些裂口。
“货品”分拣后,还得保持“柜台”的整洁。每天清晨,绿色的清运车运走厨余垃圾,她会先把2个绿色的垃圾桶清理干净。
7时许,当黄色的清运车把剩下的其他垃圾都运走后,李美妹就拖着水管,把其他6个垃圾桶再一一清洗,而后冲刷墙壁、地面和角落。垃圾分类屋在她手里,被收拾得像洁净的店铺。
哪怕是邻近下水道里的铁丝网,她也会定期取出,抖落上面的垃圾,再仔细冲洗干净。
●默默承受委屈和不解
今年58岁的李美妹,老家涵江区江口镇,如今住在荔园小区。她并不是一开始就在这个“店铺”工作。
曾经近20年的时间,她在双驰鞋厂做品检员。那份工作培养了她敏锐的眼睛和“不放过一点瑕疵”的习惯。如今,这种习惯延续到垃圾分类屋:鞋子不能有残次品,垃圾也不能错误分类。
“我没办法要求别人,那我就要求自己。”她对记者说。
每天,她的小店铺都迎来形形色色的“顾客”。
有的居民,隔几天才来一次,带着一袋早已变质的垃圾,气味刺鼻;也有的居民,嫌麻烦,把没分类的垃圾随手一丢,甚至袋子都被垃圾扎破,汤汁滴落一路。
面对这样的“顾客”,她总是笑着提醒:“记得垃圾分类哦。”有时得到礼貌的回应,有时却换来冷漠的眼神,甚至不耐烦的顶撞:“关你什么事!”“你拿工资的,就该分拣!”“你们送垃圾袋吗?”
还有顾客竟把装垃圾的小塑料桶递给她,让她倒完垃圾顺便帮忙清洗。
委屈和不解,她都默默承受。就像一个耐心的店主,总是无声地收拾顾客留下的狼藉。
●几乎全年无休的工作
李美妹每天要去“店铺”2次:6时至9时,18时至21时。白天收拾一遍,晚上再来一次。她说:“晚上扔垃圾的人多,我一直在忙着分拣。”
这意味着,她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夜生活。别人下班后可以散步、跳舞、看电视,而她必须再次穿上红马甲,走进垃圾分类屋,守着自己的“柜台”。
凌晨4时40分起床,5时45分从家里出门,6时前到岗。9时收工后,她去市场买菜、准备午饭、做家务。下午短暂休息后,傍晚再出门,下午6时迎来一天中的第二次“开店”。晚饭由丈夫负责,但吃饭的时间点不固定。
这样的节奏,让她几乎全年无休。去年,她只休息过5天,很少能和朋友相聚,也没法像同龄人一样去跳广场舞,更难得与2个外孙女一起玩耍。而为了方便每天洗头,她的一头长发不得不剪短了。
李美妹的丈夫和女儿起初都反对她的工作:家里并不缺钱,丈夫每月退休金足够养活一家人。可拗不过她的坚持,只能默默支持。丈夫包揽了晚饭和洗碗,女儿女婿自己照顾着孩子,有时也帮着做些其他事。
“我闲不下来,做惯了就想继续做点事。”李美妹说,即便每个月只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平凡岗位的绿色希望
这份工作并不体面,也不轻松。臭味、伤口、误解,常伴她左右。可是2年下来,她已经养成习惯:家里垃圾一定要分类,厨余垃圾要带到工作的小区来处理。
“垃圾分类真的是好事,利国利民。”她对记者说,“希望我们有一天,也能像大城市一样,大家都能完全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
李美妹的“小店铺”,全年开张,虽然没有橱窗,但上方印有“新时尚·新生活”几个大字。她像一个认真经营的小店老板,把每一件“货品”分门别类,把每一个角落打理干净。她用最平凡的坚守,把一份看似卑微的工作,做出了“品检员般的标准”。
每天,当第一缕晨光照进垃圾分类屋,她淌着汗水,用铁夹子翻开一个个垃圾袋。城市的清晨,也因此多了一抹绿色的希望。
全媒体记者 蔡晨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