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于1987年曾代表莆田队在厦门参加两岸龙舟赛并获得二等奖的老龙舟。

陈嘉专注地为新龙舟绘图。

百艘龙舟竞渡木兰溪。
国庆假期,莆田将举行盛大的龙舟巡游活动。届时,161艘龙舟将沿荔城玉湖公园至涵江白塘湖公园,巡游木兰溪10公里。被誉为“龙舟之乡”的荔城区黄石镇,将派出97艘龙舟参与,占总数六成以上。
地处木兰溪南洋平原的黄石镇,水系发达,龙舟文化历史悠久。连日来,记者深入探访,深切感受黄石镇传承创新之下的龙舟之变。
从斗争走向和谐
在黄石镇华东村,泮溪碧波荡漾,穿行于村落之间。溪畔桥头矗立着一块醒目的“龙舟之乡”立石,石面上彩绘莆田传统龙舟的“齐头船”与“鸡公仔”造型。
黄石镇的龙舟造型为“齐头船”,这种龙舟在全国独一无二,其船头为平板式。
黄石镇文化站负责人陈智新说,黄石镇是明代抗倭的主战场之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盘踞林墩,依托纵横的河沟构筑巢穴。戚继光三度入莆,英勇抗击,取得林墩大捷。黄石镇的“齐头船”,相传从抗倭战船演变而来。齐头宽面远攻可挡箭,近战能撞船,还能让将士居高临下杀敌。为铭记历史,当地保留这种船形,并逐渐演变成“齐头船”,成为当地龙舟的文化符号。
黄石镇水网密布,有“九十九条沟渠”之称,龙舟活动氛围浓厚。当地老人记得,过去龙舟竞渡常发生乌白旗争斗,须遵循“偃旗息鼓过境”“胜负不登岸”等乡约以避免械斗。
乌白旗的来历,清代施鸿藻的《闽杂记》里记载:“仙游洋寨村舆溪里村械斗,洋寨有张大帝庙,村人执庙中黑旗领斗获胜;溪里村有天后庙,村人遂执庙中白旗领斗,亦胜。由是二村相械斗,常分执黑白旗,各近小村附之,渐及德化、大田、莆田、南安等处。”
乌白旗影响莆仙地区数百个村庄,引起争端的原因有多种,龙舟竞渡是其中之一。
记者查阅《莆田市体育志》获悉,1984年,国家体委将龙舟竞赛列为比赛项目,黄石镇村村造龙舟,有的村造了五六艘,全镇有50多艘。1987年6月该镇成立龙舟协会,为莆田市第一个基层龙舟协会。
随着河道污染、赛道难寻,龙舟竞渡一度停滞。
西洪村龙舟传承人许志斌回忆,2013年至2017年,他和一批年轻人自发复兴龙舟文化。当时莆田大力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河道得以疏通,他们到黄石镇每个乡村公益修复龙舟。
木兰溪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推进,水面拓宽为南北洋龙舟竞渡提供水上赛道,黄石重现龙舟竞渡。这项民间活动升格为政府举办,通过规范赛事规则和安全管理,使活动重心转向体育竞技与文化传承,莆田乌白旗龙舟从斗争走向和谐。
华东村党支部书记陈俊飞提及村里龙舟高光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村里有4个自然村,各有一条龙舟,分别以乌、红、金、白为底色,另有一条全村的总船。1987年7月,在华中村举办的原莆田县首届‘丰收杯’龙舟赛中,全村包揽冠、亚、季、殿军;1990年,华东村闰五华江杯龙舟赛,冠、亚军都是我们村的……”
华东村的“常胜”秘诀何在?记者在该村一方“龙舟精神”石刻上找到答案:“自古以来华东村就有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重在弘扬一艘船、一个村、一条心的团结奋进和齐力争光的龙舟精神。”
从封建走向开放
“头标夺得群儿喜,向溪边,旁观助噪。”南宋莆田人刘克庄的《甲子端午》描述了800多年前兴化城郊龙埔社龙舟竞渡的盛况,这是莆田龙舟最早的文字记载。
莆田龙舟竞渡不同于全国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划龙舟比赛,而在于独特的海洋文化和民俗乡约,形成独树一帜的龙舟文化。
按照旧时民间习俗,新龙舟下水时,妇女不能观看。2001年,荔城区黄石镇西洪村组织全市首支女子龙舟队,打破千年妇女不能上龙舟的封建习俗。
今年端午,西洪村嘉兴上社(女子)龙舟队与堤村沙堤境(女子)龙舟队并排亮相百艘龙舟巡游木兰溪活动,展现新时代女性风采,圈粉无数。
沙堤境(女子)龙舟队16名队员,年龄在30岁至50岁;嘉兴上社(女子)龙舟队30名队员,年龄在52岁至71岁。她们有鞋厂女工、职场女性、家庭主妇。
71岁的李秀珍是嘉兴上社最年长的队员,队伍成立后担任头桨手。她说,只要还能挥桨,就会继续划下去。
女子龙舟队能劈波斩浪,离不开队员们家人的支持。她们坦言,一开始,家里也反对,家务没人做,孩子没人带,还不安全。但当她们在龙舟上意气风发,反对的声音渐渐转变为加油声。
在黄石女子龙舟队的引领下,莆田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龙舟队,新度东郊活跃着一支成立10余年的女子龙舟队,仙游枫亭新成立两支女子龙舟队……女子龙舟队以矫健身姿印证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时代强音。
从传统走向创新
在华东村磐石宫,横卧着两艘老旧龙舟。华东村龙舟巡游队负责人陈俊锋介绍,这是村里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龙舟,分别建造于1987年和2011年。为参加国庆期间的龙舟巡游活动,今年村里又购买了一艘新龙舟。以前的龙舟更宽更长,如今的龙舟较为狭窄轻巧,更利于竞技。
在磐石宫前,村里的年轻人陈嘉手持彩笔,专注地为新龙舟勾勒龙形图腾。他告诉记者,每艘龙舟的纹饰都要经历15道工序,光是绘画就要耗时5天。
百米外的木雕工坊里,陈嘉的祖父、83岁的陈玉仪正指导工匠修复一艘1987年的老龙舟。这艘龙舟曾代表莆田队在厦门参加两岸龙舟赛并获得二等奖,复原后将参加巡游。
这一老一少、一新一旧的场景,恰是莆田龙舟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缩影。
走访发现,黄石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参加龙舟运动,以新潮时尚的方式传播龙舟文化。在惠下村,“惠洋琼东”号龙舟将3D打印融入非遗龙头雕刻技艺,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璀璨火花。
华堤村村民吴友清小时候看大人划龙舟,长大后也参与划龙舟,对龙舟竞技充满情怀。得知莆田将举行龙舟巡游活动,便牵头组织仙贤木业龙舟俱乐部,吸收周边27名龙舟爱好者加入。他们利用晚上时间,每天训练2小时,对龙舟巡游跃跃欲试。
龙舟文化代代相传。黄石镇共有105艘龙舟,拥有4个龙舟俱乐部,不仅配备国标小龙舟,还自建龙舟训练池,便于运动员常年开展训练。
黄石镇镇长蔡鹏飞介绍,龙舟文化是黄石镇一张亮丽名片。该镇将融合文旅产业,将抗倭文化、梅妃文化与龙舟文化相融合,通过打造“千年龙舟”“龙舟第一镇”等品牌,把龙舟活动升级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将龙舟流量转化为旅游“留量”,让莆田龙舟更出圈、更出彩。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文
蔡昊 杨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