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新路结硕果

——看我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湄洲日报 2025年10月13日

  福建益明纺织有限公司使用码垛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全媒体记者 林罗晓 摄

  □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福建考察,明确提出“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目标任务,为福建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

  思想如炬,照亮前路。一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做深做实“一五二三四”各项工作,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建设取得新成效。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交出了一份展现莆田担当、体现莆田作为的绚丽答卷。

  深度融合 科技产业“并蒂开花”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仙游经济开发区的福建益明纺织有限公司智能车间,一股科技气息扑面而来:染色机前,机械臂精准抓取纱线;AI测配色系统3秒就可生成最佳配色方案;控制室内,大屏实时跳动的数据替代了工人的肉眼判断……在这里,传统纺织业“人海战术”悄然退场,智能系统引领“智造革命”,重塑行业格局。

  这家2009年成立的老牌纺织企业,正勇闯新路。公司董事长吴耀明表示,企业投用的智能智造设备中,染色中央控制系统染料投放误差精确至毫克级,码垛机器人替代90%搬运人力,效率呈几何式增长。“智造革命”让企业拥有3项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书写了纺织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样本。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鞋服产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今年2月,由新协诚鞋业投资建设的“中国李宁”鞋类产品及新材料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项目正式投用,设置16条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制造设备覆盖从裁断到缝制再到包装的全生产流程,年产能900万双。

  越来越多企业从追赶者成为领跑者,科技与产业“并蒂开花”。市科技局局长陈清泉介绍,一年来,我市创新主体量质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全市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量达170家,“未来独角兽”“瞪羚”企业等标杆企业持续涌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传统产业的“老树”与新兴产业的“新苗”蓬勃生长,逐步形成茂密的“产业森林”。眼下,我市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集聚整合10条重点产业链,打造“一产业链一品牌”。今年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6.7%的增速,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表现亮眼,分别增长18.6%、13.5%,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园区为媒 重塑产业发展生态

  9月16日,福建省商务厅发布2024年度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仙游经济开发区、莆田华林经济开发区、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荔城经济开发区等5个开发区入选,占“全省30强”的1/6。

  捷报频传。今年,莆田高新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和工信部万兆光网试点入围名单,均为全省唯一,标志着园区的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凸显了莆田通过深化园区改革释放出产业发展的强劲“绿动力”与澎湃“新动能”。

  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产业强。我市立足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做强园区“主阵地”。今年年初,我市出台《莆田市深入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强化新形势下招商引资若干措施》(即“园区20条”),引领全市开发区争先进位、再创佳绩。

  园区强不强,就看企业强不强。今年,看好莆田发展机遇、认可莆田营商环境的万存、德濠、联东,纷纷加码投资莆田,打造出莆田园区建设的“三驾马车”,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启强劲新引擎。

  随着“国字号”研发机构、省实验室等一批高质量创新载体落子布局,莆田园区实力倍增。全市拥有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个院士工作站、29个博士后科研平台,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实现“落地生金”。

  做优做强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上月举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莆田市分团集中签约36个项目,总投资64.91亿美元,拟利用外资6.63亿美元。

  今年是我市“招商奋战年”,全市招商动能持续迸发。今年上半年对接投资30亿元以上项目38个、计划投资1514亿元,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领域突破增添了动力。

  有了“储备资源”,更要把服务做优,把环境做暖。我市开展“存量比贡献,增量比作为”活动,构建“企业家接待日”“企业110”等机制,高效响应解决企业诉求。推出“五证同发”“五即改革”等创新之举,大幅压缩审批时限。招商专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全面提速项目落地。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通过财政支持与税费优惠政策有效激励企业创新。

  生态优化,培厚创新发展“沃土壤”。我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实施创新战略三年行动,制定人才兴链实施方案,建立人才智慧云平台,完善人才数字档案。“科技副总”机制获全省推广,一批高校人才深入企业,推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专利申报,人才服务产业的模式成效显著。

  金秋十月,硕果满枝;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前沿、硬核的科技项目,在莆田找到优良的生长土壤。新质生产力之光照亮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澎湃动能正在这片热土上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