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莆田市两级法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制定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为优化莆田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司法动能。
■擦亮发展底色
“感谢法院,让企业重新活了。”与两年前的衰败相比,如今的鑫某公司已迎来新生,订单量逐年攀升。
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主营金属门窗制造等业务,却因不符合绿色生产要求最终陷入债务危机。2023年,债权人将鑫某公司诉至城厢区人民法院,要求企业清偿债务。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城厢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刘明实地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后,决定助力困境企业破“茧”重生,启动了“执转破”机制。今年2月,一份含“绿”量满满的破产重整计划经全体债权人表决通过,将绿色发展的动力注入企业重生之路。
2024年以来,莆田市两级法院深化破产审判工作,完善企业重整识别机制,依法拯救有挽救价值的民营企业,通过破产重整、和解程序获取融资18.3亿元,推动10家重整企业完成信用修复。通过破产清算程序推动198家失能企业依法有序退出市场,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优化配置。
■撑起“法治蓝天”
近年来,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问题频发,莆田市两级人民法院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2023年4月,外卖骑手王某在送外卖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后住院治疗。出院后,王某经司法鉴定构成十级伤残,确认为职业伤害。事后,王某多次向某保险公司索赔遭拒,遂将保险公司诉至仙游县人民法院。
仙游县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决保险公司支付王某保险赔偿金。某保险公司上诉至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当事人满意的背后,是坚持依法保障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为民初心。2024年以来,莆田市两级法院依法审结涉新就业形态民事案件275件,联动人社、工会等部门开展送法活动13场次,为保护新业态劳动者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推动府院联动
府院良性互动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剂良方。不久前,5起涉执标的额超4000万元,牵涉省级重点项目的系列案件在3个月内一揽子解决。这一司法“加速度”正是莆田市两级法院依托府院联动机制,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例证。
2024年以来,莆田市两级法院始终秉持“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理念,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探索建立“1﹢N”府院联动矩阵,与政法委、财政、市场监管等40余家单位建立深层次、常态化、长效化的联动格局,开展府院联动、会商26场次,研究解决各类问题30余项,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暖环境”。
“法治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根本保障。”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谢志洪表示,把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措施贯穿法院工作全过程,为推动莆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强大的司法智慧和力量。
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林晶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