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现代化浪潮下,传统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面临严峻挑战。其传承困境,与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引发的社会结构转型、文化生态重塑及价值观念变迁紧密相关。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困境、探寻创新发展路径,对维系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和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
一、现代性冲击:非遗传承困境的社会根源
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困境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体现,源于以下社会学层面变革:
1.社会结构剧变动摇传承根基。一是工业化及后工业化颠覆传统价值体系,标准化工业生产挤压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空间,从业者生计难、传承意愿降;二是城市化割裂乡土共同体,城乡人口迁移使民俗节庆和传统手工艺失去传承土壤与主体,代际传承断裂;三是社会分工细化使传承身份边缘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身份认同模糊,难成主流职业选择。
2.文化生态蜕变与信息环境挤压。一方面,多元文化与“注意力经济”冲击大,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和信息爆炸,让非遗传播力和吸引力不敌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有双刃剑效应,挑战口传心授传承模式,易使非遗被碎片化解读,且国民教育缺乏对地方性非遗知识的系统融入,造成年轻一代认知和情感断层。
3.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转型削弱传承动力。一是个体化浪潮消解传承义务,家庭结构核心化、宗族观念淡化,使年轻一代传承义务感弱化;二是“时间加速”与消费主义冲突明显,快节奏生活挤压学习非遗时间,消费主义与非遗精神内涵冲突大;三是审美代沟与文化距离凸显,现代都市审美与部分非遗传统表现形式有隔阂,影响其当代接受度。
4.制度实践存在张力与风险。一方面,保护实践有异化风险,如“博物馆化”、过度商品化和表演化,使非遗脱离生活语境;另一方面,社区主体性缺失,部分自上而下的保护政策未充分尊重和激发社区主体性与创造性,保护效果缺乏可持续性。
二、适应与重构:非遗创新发展的社会学路径
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推动非遗在坚守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有机融入和价值重构。核心路径包括:
1.重塑传承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个体守望到共同体构建。转变观念,将传承人作为重建社区文化认同与凝聚力的重点,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工作坊等,让非遗成为连接社区成员的纽带和集体行动载体。二是从赋能社区到代际协同。通过参与式规划、能力建设、文化资源确权等,提升社区(尤其是女性、青年群体)在非遗保护、管理和决策中的话语权与受益权,增强内生动力。搭建平台,促使青年传承者(或新习得者)运用现代思维,与老一辈传承人形成“老授新传、新用老艺”双向赋能模式,重塑有文化使命与现代价值的职业身份。
2.创新场域与传播,拓展生存空间
一是活化空间,融入生活。将非遗实践从封闭空间解放,融入现代生活,利用传统建筑、乡村公共空间、城市历史街区,创建“非遗工坊”“文化驿站”等多功能场所,打造文化磁场。二是拥抱数字媒介,跨越时空。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直播、数字博物馆、AR/VR、AI等新技术,以新颖、互动的方式展示非遗内涵,降低认知门槛,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三是深化教育融合,培育根基。推动非遗纳入国民教育各阶段,开发特色课程与教材,通过社团活动、实践教学、传承人进校园、高校共建等方式,将非遗学习融入青少年素养培养。
3.拓展功能价值,寻求可持续发展
一是探索产业赋能。探索“非遗+设计”(融合现代美学,开发高端文创)、“非遗+旅游”(推出深度体验游、研学旅行、主题节庆)、“非遗+高端定制/文化IP授权”等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与发展动力。二是发挥社会赋能。发挥非遗在社区治理(如传统营造助力微更新)、社会服务(如传统艺术用于疗愈)、生态文明(发掘传统生态智慧)、公共服务(融入图书馆、文化馆)等领域的多元价值。
4.构建协同网络,强化制度保障
一方面,要实现多元主体共治,构建由政府主导、社区、学界、市场、民众等协同的网络。明确各方职责,政府完善顶层设计与监管,学界提供理论与人才支持,市场发挥优势并遵循伦理参与,相关组织提供服务并搭建桥梁,社区保障主体地位与文化权益。另一方面,需健全长效机制,持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改革传承人认定与资助体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区项目,完善财税引导政策,构建综合支持系统。
三、社会学审思:创新进程中的核心关切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必须保持社会学的深刻反思,精准把握关键平衡点,尤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1.“本真性”动态建构:避免机械性地追求“原汁原味”,而应理解“本真性”在特定语境中通过协商建构的意义。评价创新应审视其是否尊重文化持有者的脉络等方面,以防“伪传统”和“过度失真”现象的出现。
2.捍卫社区主体性与文化赋权:严格防范“文化掠夺”,完善社区集体决策等机制,确保社区及其核心传承群体的主体地位与重要权益,并重点关注参与过程的公平性。
3.平衡创新与保护张力:积极鼓励创新发展,同时保持审慎态度,做到规范有序而非放任自流。设立坚实的保护底线与明确的准则,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估机制,有效抑制具有破坏性的商业化行为。
4.确认非遗纽带作用:当下,经过创新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成为构建地方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家园,进而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理解与包容。
5.强化制度保障与长效网络:创新成果的取得,最终依托于稳固且可持续的制度保障,以及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支持生态网络的长效稳定运行。
非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困境是社会转型期文化阵痛表现。破解需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以守正创新为内核,通过重塑主体、创新场域、拓展价值、构建网络,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尤其要坚守社会学审思维度,即维护社区主体性、动态理解本真性、平衡创新与保护、发挥社会认同纽带作用,并提供制度保障。如此,非遗才能摆脱博物馆陈列宿命,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城乡社区有机组成部分,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征程中发挥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