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
莆田正处于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聚焦港产城联动、木兰溪十里风光带打造、高铁新城建设、城市八二一主轴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各项工作如火如荼,成绩显著。结合自身专业领域,本人从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与工作部署,支撑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强化项目带动、扩大投资政策等视角出发,提出推动莆田城市综合道路交通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实施建议,以期对推动莆田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路径与行动抓手。
一要科学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摸清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底数,科学评估发展现状、合理预测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以规划为纲领,“全市一盘棋”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莆田呈现“大尺度、多组团”的独特城市布局,区县间交通时空距离长,城市拓展与一体化发展收到制约。围绕港产城联动、高铁新城等新区建设,应聚焦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的提升工作,通过高速公路城市化改造、城市道路快速化提升、建设BRT快速公交系统等措施,加快形成高效便捷的快速交通系统,拉近区县间时空距离,支撑拉开城市框架,形成“靠山抱心环湾向海”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港口集疏运目前仍然存在短板,制约港产城联动发展。以问题导向,一方面,应该抓紧研究制定港口集疏运专项规划,近远结合,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工作任务与实施路线。另一方面,抓紧推进莆田至肖厝的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缓解铁路疏港瓶颈,提升海铁联运能力,减少货运车辆对城市交通干扰,促进以港兴城港城联动,做大做强港口经济。
二要加快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推动落地实施,促进城市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发展。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部署,面向莆田重大产业发展需求、应用新场景与民生需要,构建由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和专项设计组成的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体系。
选取重点区域、重点道路,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落地实施。通过路内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实现道路交通设施的智能互联、数字化采集、管理与应用。通过推进“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的多功能城市道路智慧杆柱系统建设,净化道路空间,促进城市感知底座建设。在湄洲岛基础上,接续深化开展“双智试点”,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建设可支撑智能汽车、智慧停车、交通管理等多元化应用的智能道路。
在摸清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底数基础上,加快覆盖城市道路、公共交通、TOD、充电桩、停车等设施的监测平台建设,形成“全域一张图”,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全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展示、监测、评估,并依托平台探索形成监测、评估、决策、行动的工作流程闭环,全面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要以民生改善为出发点,不断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做优做美城市环境。立足当前,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提升人民群众出行体验,开展以增强城市路网密度、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缓解停车供需矛盾、提升慢行出行环境等方面“三年提升计划”,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及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分年度实施的项目储备库,着力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提升运转效率、净化交通秩序,改善出行环境。
结合莆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通过“一片一路”、“一路一策”的方式,开展街道环境风貌综合整治行动,尽快形成样板工程,以点带面推广。聚焦提升街道功能品质为重点内容,通过沿街建筑立面整治、交通系统优化、景观风貌完善、公共空间植入、功能业态提升等措施,激发街道活力,改善环境风貌,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结合莆田“山水交融”的自然生态格局,通过特色化的交通网络营建,彰显莆田城市特质,丰富城市健康生活,提高城市吸引力。积极构建串联山、海、城的全域高品质绿道网体系,让绿道建设成为莆田美丽幸福工程。围绕木兰溪风光带建设,积极打造休闲观光为主内河“水上巴士”系统,形成莆田城市靓丽风景线。依托平海湾、湄洲岛等,积极发展近海旅游观光体系,为莆田滨海旅游再添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