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华 (海南大学副校长) 李峰 (莆田学院副教授)
结合莆田市实际,特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木兰溪生态富美走廊”的建议,着力于发挥环境作为生产力构成要件的积极作用,结合木兰溪流域禀赋要素,科学谋划木兰溪流域的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目标。
随着“实施木兰溪综合治理”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木兰溪流域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莆田市有条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挖掘木兰溪生态品牌的经济价值,打造“木兰溪生态富美走廊”。通过对木兰溪流域产业布局的梳理思考,积极探索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路径,通过具有莆田特色的“一干八支——湿地生态——会展酒店——大美莆田”模式,打造“木兰溪生态富美走廊”成为莆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经济社会新旧动能的转换,让木兰溪沿线的“绿水青山”勾勒出莆田活力四射、璀璨夺目的“金山银山”,最终打造践行“两山理论”的莆田样本和福建标杆,助推莆田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莆田市实施“木兰溪生态富美走廊”的总体战略框架建议如下:一是从产业和功能两个维度细分城市的发展定位:产业定位依托木兰溪一干八支的水岸生态,结合世界佛教论坛会址、妈祖文化信俗发源地两大特色平台,以会展、酒店和旅游三大特色产业为抓手,推进莆田高端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功能定位通过木兰溪经济走廊战略以及相伴生的绿色产业引领莆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佛教和妈祖文化交流合作引领区、产业生态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示范区。
二是赋予文化以基础性的引领地位,包含生态文化和产业文化两大维度:其中,生态文化维度主要以木兰溪两岸的秀美风光叠加莆田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经济走廊的首要生态文化特色。同时,挖掘木兰溪治理过程中形成的坚韧不拔,久久为功,为子孙后代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坚忍精神,形成历史文化,滨水生态和莆田精神的有机统一体。
产业文化维度包含节庆会展文化,滨水旅游文化以及生态酒店文化三个子维度,以莆田特有的世界佛教论坛会址、妈祖文化信仰发源地两大平台资源支撑,莆田市进一步挖掘区域内传统节庆文化,融合木兰溪全流域内文化论坛、教育培训和会展经济等产业,引领酒店、滨水旅游、金融、商贸物流和特色小镇等业态协同联动发展,形成会展、旅游、酒店经济带动下的产业生态特色。
三是初步形成“一核,两翼,三产业”的空间布局。一核指的是莆田市内,沿木兰溪及其支流形成的一干八支区域,即木兰溪全流域,该区域是莆田现有产业园聚集区;两翼指的是核心区发展依靠的世界佛教论坛会址、妈祖文化信仰发源地两大助力平台;三产业指在木兰溪经济走廊战略指引下布局的会展、旅游和酒店三大特色产业及其配套功能区形成的产业板块。具体而言,在木兰溪源头,即仙游北部山区,构建生态农业发展带,打造仙游北部山区省级大果园和对台农业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带动以生态保护为主,以生态农业、果林经济、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发展布局;在木兰溪两岸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带,构建水博物馆、玉湖环湖公园、木兰湖儿童公园、木兰陂世遗公园、霞皋八卦村等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带;构建仙游仙作工艺小镇、仙游艺雕小镇、黄石工艺园等为主的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带;优化提升沿岸农业产业布局,加强名优水果、茶、蔬菜等绿色化、标准化生产,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木兰溪下游推动形成以涵江雪津啤酒小镇为核心的产业配套集群和啤酒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