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院副院长)
遵循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模式,扮靓城市名片,着重“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其核心内容就是:城市空间改造、产业更新、文化传承的塑造——城市的活化复兴。建议莆田市坚持走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模式道路,具体如下:
城市空间改造旨在打造宜居宜业的基础上,塑造莆田特色城市风貌。建议遵循城市发展的脉络,山水格局相映。莆田有山、水、海丰富自然资源,城市和乡村交错分布之上。八二一市发展轴和木兰溪生态轴作为城市的骨架将城市串联起来。未来发展应当遵循这个格局,城市和山水相融相生。
建议注重新旧结合,打造“烟火”莆田。“微更新”就是最大程度地留住了城市记忆,尊重现状,尽可能地保留现状。城市不要破旧立新,而要推陈出新,注重城市生活和历史文化的结合,在老旧街区持续的城市更新中得以延续并不断获得新的生命。推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除了政府主导模式,也要注重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采用主体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由社区居民、社会组织自发推动的改造更新项目模式。
当下互联网传播改变了现代生活方式,打卡和拍照成为了使用建筑的一种重要功能。建筑理解为一个实体的存在,那么它同时在网络上又有一个再生体,或者说是替代物。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建筑的再生体,在网络上的符号价值可能已经超过了建筑的实际使用的价值。
在流量经济的时代,自带流量的网红建筑对城市和片区的营销起着重要作用。莆田城市空间改造提升是一件系统性的策略:宏观层面上确定以双轴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蓝图,中观层面上探索新旧结合的温和渐进式的城市演变模式,微观层面上打造小而美的城市空间尺度。
城市的规划应遵循先有产业策划再有城市空间规划的原则。依托前瞻性的产业研究,并将产业研究的相关要素落位到城市空间规划中,形成产业与空间适配性的框架体系。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建构整合产业园区是莆田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
要系统整合,精准定位,出奇先守正。从产业链的位置和城市大格局来看,从自身的资源来看,产业发展应当紧扣鞋服、工艺美术、海产品、旅游等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莆田应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创文旅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是互为需求、协同发展的关系,两者的融合发展是传统制造业从“制造”到“创造”的重要升级路径。
文创文旅产业布置优先考虑自然人文环境品质优越的位置,建议纳入到木兰溪整体规划的城市功能之中,创新和自然风景交相辉映。钟潭片区、绶溪公园、白塘湖这些局域均具备充足的硬件空间和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
高铁车站周边开发建设要突出产城融合、站城一体,结合莆田中型城市能级和快进快出的特点,城市不适合规划密集的商务办公空间,建议布置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依托高铁和会展资源,打造大型的商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产业。
近年来,莆田将港口发展放在全市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坚持以港兴城,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同时做大做强临港经济。“前港后园”的港产一体发展模式,以低物流成本为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链的延伸。涵江的雪津啤酒厂周边片区开发,要依托这个核心企业展开,发展衍生出的上下游产业,配套适用的公共建筑和居住空间。
在定制化、复合化、集约化、产城融合的趋势之下,新型产业园区应遵从空间共享创新的理念,让产业空间和城市建立沟通,实现园区与城市的无边界融合。新型产业园区应 “以人为本”,遵循产城共生的理念,打破产业园区与周边城市的隔离感,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和交通;同时,在园区内部实现空间的多元化利用和共享,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价值。同时为员工提供高效多元的办公环境,从而构建空间开放,交互共享的产业园区新空间。
同时,伴随着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产业载体的要求早已打破了标准厂房、食堂+宿舍的模板。“品牌园区+特色园区”的空间布局为区域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提供了一个标准解,将能级较高的核心园区打造为品牌园区,而对于中低能级的传统工业园区则是寻找自身IP,发展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为“小而美”的特色园区,由此形成整体的产业空间布局。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首先在于对城市文化特色的挖掘和认知,其次在于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和继承,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发扬和创造。
扮靓城市名片打造城市IP,一要传承莆田所固有的特色,汲取其历史和文化的营养。二要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三要推动文化与城市相融。四:通过多组织活动,积累整合成丰富生动的宣传素材。五:注重多种方式的城市文化传播,除了邀请权威媒体之外,鼓励市民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参与城市文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