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半个世纪补锅情结

湄洲日报 2022年12月31日 叶婧敏 陈竑颖

  □叶婧敏 陈竑颖

  “补鼎补生锅,谟补谟塌坑。补鼎补面盆,谟补谟崩痕……”旧时,在莆田涵江后街一带,经常可听见补锅匠的吆喝声。如今,涵江后街仅存一位补锅老艺人,他叫林玉龙。

  林玉龙从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这门手艺。初学时,他的手常会被锋利的补锅材料划伤。如今,他70岁了,步入古稀之年,但他仍一心补锅,为民服务。

  他说,他的爷爷和父亲过去都是补锅艺人,他的店面是从父亲手上继承的,吃、住、补锅碗瓢盆都在这所百年老房子里进行。

  林玉龙告诉我们,补锅时,得用火炉和风箱来化铁,辅以小铁钎、小铁勺、凿子等工具。修补小的锅(16—24厘米)一般只需20分钟,大的锅(45—60厘米)通常得耗费1个小时之久。补锅根据尺寸收费,收入微薄。

  谈及补锅生意的现状时,林玉龙说,现在的客人很少了,过去一天能补10多个锅,现在好几天才补1个锅。随着科技的发展,市面上的锅碗瓢盆都使用机器加工,成本比较低,售价不高,要是拿来补就不划算了。

  如今,上门的一般是些年纪比较大的顾客。“手工艺人不能单吊在一棵树上,掌握的手艺要精,还要懂得变通。”林玉龙说,他有时也会帮顾客制作蛋糕模具、漏勺等小工具。

  问及补锅工艺的传承时,他坦言道,现在没人来拜师,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个了,这个手艺要被时代所淘汰。来补锅的人逐渐减少,可供他自己所支配的时间逐渐增多。白日闲暇时,常有兄弟好友上门聊天,他就在门口支个小桌子,泡泡茶,聊聊天,也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有时,他会去钓鱼,自得其乐。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他积极协助抗疫,在社区组织核酸检测时,帮助维持秩序、核对受检人员身份信息。由于表现好,经街道的党支部考察,他于2022年8月21日光荣入党。

  “新的一年,希望在党的领导下,把经济搞上去,让人民都欢欢喜喜过个好年。”老人憧憬道。

  图为林玉龙在示范如何补锅。 叶婧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