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盼
金圣叹有言:“雪夜闭门读禁书,不亦快哉。”古人将雪夜拥被读书和围炉夜话看成是人生两大赏心乐事。我想,用明朝人项子京所刻鉴赏章“清夜无尘”来参悟夜读之妙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当夜幕降临,整个大地慢慢沉寂下来,拭去白日的尘埃浮躁,拧亮台灯,冲清茶一杯,在静谧的灯光下,斜靠床头,揽书一卷,信手翻来,兴至而读,兴尽而止。此时之神思既可以囿于现实而遍观世间百态,也可以跨越千年,忽而随李白纵酒放歌,忽而随辛弃疾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感受或清丽、或脱俗、或哲思的文字带来的美丽,醉心于文学的广袤深邃,有书中哲人指点人生,启迪混沌,岂不快哉!倘或窗外大雪纷飞,风寒料峭,拥被而读,心暖如春,寒意俱无,那份惬意岂又是言语所能道哉?若是灵感飘然而至,思如泉涌,倚枕疾书,心底之真性文字似清泉般潺潺而出,则真是“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个声讯时代,不知从何时起,古老的阅读成了一个现实的困惑。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应该是濡养心灵的阅读。何谓濡养心灵的阅读?人生在世,漫长而又短暂,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借助于别人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人生旅途跋涉中,每个人又总会在不经意中触碰到生活暗礁。坎坷和忧闷的伴随,我们会产生心灵的焦灼,失去再一次搏击生活风浪的勇气。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阅读,以别人的视角来打量和观照自己的人生,从而收获一份走出生活低谷的信念和耐心等待人生拐点的底气。
读了些书,想了些事,自然也就有了诉诸笔端的冲动。提起写作,我确乎感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对于有写作天赋者而言,倚马万言绝非难事。不过,于我平庸之辈,写作,是一项工程。我赞同已故作家路遥对写作的比喻,他称之为“熬脑汁”。古人也有相似的体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了能写出对得起自己,更主要是对得起别人的东西,煞费苦心,自在情理之中。
写作,我之体会,有两个好处:一则提醒你及时读书;二则提醒你不要忘了生活。
北宋黄山谷说得好,“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不读书,所写者必称不得好文字。这颇似戏曲演员练功,“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师傅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戏曲演员不练功,所演者必不能出彩,因此必赢不来观众的掌声;同样,不读书,所写者必肤浅乏味,也必赢不来读者的击节叫好。所以但凡好作家的好文字多半也会是“厚积薄发”“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磨剑之作。学者周国平先生就曾多次提及,读书与写作相较,他宁可选择读书,因为那是享受,是收入;写作却是劳动,是支出。周先生不属于高产作家,但他每出一本书,却能很快赢得读者青睐,这也充分说明“沉下心去读书”的必要。
写作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生活有心人。有个成语叫“哀莫大于心死”。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那对生活也就丧失了信心。没有了生活的激情,也就没有了人生的趣味。写作,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直接或间接的记录。它需要我们睁开眼睛,打开心窗与外部世界对话,只有时刻保持与生活对话的状态,写出的文字才会充满人情、人性,充满血肉,而非故作矫情,无病呻吟。
阅读是一种习惯,写作是一种表达,有生命力的阅读和写作更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濡润心灵、滋养人生的体验。阅读与写作有各种各样的形式,阅读与写作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轨迹。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写作是自发的。以阅读的名义,邂逅无限的悦读空间;以文字做镜头,记录下时光清浅里的人生,留下自己,传递他人。只要你不离开阅读和写作,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