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
几年前,曾陪同亲戚去一个学校,了解她孩子(好像是高一新生)是否被这个学校录取。校长说,今年这个年段的生源通过抽签方式分配给各个学校。目前,抽签结果尚未公布……离开学校的时候,亲戚悄悄问笔者:“学堂怎生也会封建迷信?”
笔者一时懵然,她补充说:“抽签嘛……”原来,亲戚把校长说的“抽签”理解为求神问卜的“抽签”!
“抽签”在传统方言特指“求神签”,是传统民间常见的卜问形式。具体行为通常为:在神佛前祷告后,抽掣作为卜具的竹签,并根据所得竹签的对应签辞(方言称“签支句”)内容详解卜问结果。其“签”字对应的是古汉字“籖”,而不是“簽”(这两个文字在传统上不通用)。“籖”是占卜专用的“签”,实物通常为一种写或刻有序号(与签辞序号相对应)的小竹片。
而“抽签”在现代汉语有两种解释,其一同方言,其二指“拈阄”。校长所说的“抽签”就是“拈阄”,是一种不同于“抽神签”的随机抽取行为……亲戚之所以把“抽签”跟“封建迷信”联系起来,是因为她从方言角度理解。
在传统民间,最常见的卜问行为有“抽签”和“卜杯”,随机抽取以决定事情的则有“拾阄”和“抽筹”。这四种行为或活动,分属两类,而两类之间似不相关,实质上有着共通的属性,那就是“随机抽取”。随机抽取以卜问吉凶祸福的就是“抽签”和“卜杯”,随机抽取以决定事情的就是“拾阄”和“抽筹”……所以,本篇把四者视为同类,放在一起介绍。
方言“卜杯”就是“掷杯珓”。其“卜”读同方言“磨镜”之“磨”;“杯”是“杯珓”(或作“杯筊”)的方言叫法,方言单叫一个“杯”字。其实物为一对铜钱或木竹制品。“卜杯”根据掷杯所得杯相查看相对应的杯辞详解判断卜问结果,其杯相有“阴”(正面均朝下)、“阳”(正面均朝上)和“圣”(一正一反)三种。通常掷三次,因此有27种不同结果。
方言“拾阄”就是汉语之“拈阄”。其“拾”读作“kiao(入二)”(方言“窍”之入二声),是“捡起,拈起”的意思;“阄”读作“kao(阴平)”(音同方言“抠”),字义同汉语。“拾阄”亦称“摸阄”,其“摸”读作“mɔ:(阴平)”(方言“魔”之阴平声),字义为“用一只手抓取”。民间有“摸也十八,捧也十八”的典故。
“拾阄”是民间常用的相对规范和具有普遍公信力的随机抽取形式。但是,“拾阄”需要有纸笔“做阄”,所以,在参与人数较少、纸笔不便的情况,民间就会采用另一种可就地取材的随机抽取方式,这就是“抽筹”。
“抽筹”是一个连读变音词组,其“筹”的方言本音作“diu(阳平)”(音同平读“橱”),但在词组中习惯变音为“liu(阳平)”(音同方言“瘤”)音。“筹”可以是草梗、细树枝等随地可得的细条状东西,以细条的长短区别筹码。
“阄”是纸团,所以以“拾”或“摸”作为拈取动词;“筹”是握在“做筹”者手中的细条状物,故以“抽”为拈取动词……可见,方言的动词运用也很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