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顶红

湄洲日报 2023年03月21日

  □陈金狮

  八年前,朋友送我一盆花,其根像大蒜,翠绿的叶子修长宽厚,像一把利剑刚健有力,又带有几分温柔。过了月余,不经意间看到从簇生的叶片中抽出一根绿柱,柱顶的花苞如青杏。绿柱一天天地长高,花苞裂开露出了花蕾,尔后又陆续吐出花蕾,成双成对,背对着背。那绽放的花朵有六瓣花片,如百合花,如喇叭花,颜色淡红,很惹人喜欢。

  这是什么花,我浑然不知,蓦地想起老同学陈宝柱。他喜爱花卉,在山里老家栽了不少奇花异草,且对各种花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技术颇有研究,也许他认识此花。有一天,陈宝柱光临寒舍,我立即请他来阳台观花,并向他请教。宝柱一看就笑着说:“这花叫朱顶红,又名朱顶兰、红花莲、孤挺花、柱顶红、对对红,属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真没想到他对此花竟能说出这一连串名称,让我暗暗称奇。宝柱又指着如蒜头的根部说:“这是老鳞茎,每年会产生二三个小子球,取下小子球即可另行栽植,但要注意不可伤害小鳞茎的根,并且要让顶部露出土面。”

  听了宝柱这番话,我才知道原来朱顶红是这样繁殖的。宝柱又笑着说:“朱顶红的花色多样,除了这种浅红色外,还有深红色、橙红色的,且花朵硕大,颜色明艳亮丽。”经他这一说,我便想起小区里就有户人家栽几盆这种大红的朱顶红,花期到时几柱挺拔,柱顶的花朵挨挨挤挤,红得像燃烧的一团火焰。于是我对他说:“这种花虽红得鲜艳,但花期很短,且一年只开一次,不比我家这盆朱顶红,一年会开好几次。”宝柱却不以为然,言道:“这花盛开时红红火火,热情奔放,充满了喜庆,所以逢年过节,有人会选择这种朱顶红相送,讨个喜头,亦表祝愿。”

  看着宝柱充满自信的笑靥,我仿佛觉得他就是一朵嫣然含笑的朱顶红。

  宝柱是山里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刻苦读书,且聪颖活泼,富有艺术表演的天赋。记得1957年在文献小学时,才十来岁的他就和班上同学在校园里表演《打狼狗》的活报剧,展现中国人民痛击美帝的精神,博得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莆田一中,三年后考入莆田五中高中部。念高二那年,在学校的五四青年节联欢会上,他和班上的同学表演《插秧舞》。只见他们头扎白毛巾,腰扎红绸带,边舞边唱:布谷声声,田里水飘香,我们来插秧……就在那年的国庆十五周年节日,他又和班上同学化装成少数民族青年参加国庆游行。1965年,他高中毕业考上厦门大学中文系,孰料第二年“文革”爆发,学校停课。他被安排到渔溪军垦农场学农,仍不忘文艺表演,又和同学组织文艺宣传队,演出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坚持》一场。他扮演新四军伤病员,齐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大学毕业后,他回莆任教,又爱上了摄影艺术,很快成为莆田市摄影家协会的一名会员,作品经常在本市大型的摄影展上展出。

  宝柱有一颗红亮的心。他爱祖国,爱共产党。他退休前是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党支书,每年暑假,他都会带领区里的校长、优秀教师去革命圣地、名人故居参观游览,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传承革命的红色基因。他曾在荔城区文化馆举办个人的专题摄影展,展出所拍摄的伟人塑像、名人故居及圣地风光。他还在家乡的老宅客厅里举办宣传文明建设的摄影展,展示了一个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博大胸怀,很让乡人感动不已。

  今年春节过后,摆放在阳台上的那盆朱顶红不知何故叶子衰败,也不吐蕾开花。我翻起叶片,发现背面沾满了团团白色的霉菌。用竹片刮去霉菌,再用清水洗净,但过后依然是霉菌重生,白色团团。渐渐地叶子都萎缩了,鳞茎也不长新叶了,我只能眼巴巴看着这盆朱顶红死去,心里难免有些惋惜。宝柱听说后,立即表示要送我一株深红色的朱顶红,说正在分球繁殖。

  还没等到宝柱赠送的朱顶红,可宝柱却病倒了。那是今年7月7日同学聚会时,他对我们说,自己腰部感觉有点疼,去医院问诊也没有明确答复,只说可能是肾积水。过了些日子,他越发感到腰疼,就住进了医院。这回确诊是不治之症,于是他和家人商量后迁到乡下的一家疗养院,以度过生命最后的余光。他不想让同学朋友牵挂思念,不说得了癌症,依然说是肾积水。我不相信他的说法,便打电话问他:“咱俩是最要好的朋友,请您告诉我,是否得了癌症在等死?”他痛苦地呻吟道:“听了这句话我很感动,我是得了癌症在等死,以后没有事不要来电话。”我放下手机,想起往日一起下乡采访、一起出外游玩的情景,眼泪就不由夺眶而出。

  我必须去看他。10月22日下午,我约了一个同窗到了那家疗养院。大概是止痛药物的作用,他能从病榻上坐起来,没有呻吟声,精神很好,但脸上已失去了昔日的红润光泽,人也消瘦了许多,脚面却肿大了不少。我们面对面交谈,他还是笑容满面。面对死亡,他坦然处之,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会有那一天。

  我家阳台上的那盆朱顶红虽然死去了,但妻子在楼下店铺门前栽的一坛朱顶红开得正旺,而且每月都有新蕾吐出。自看望宝柱回来后,每隔数天,我就会用手机拍张朱顶红,然后用微信给他发去,但一直没有收到他的回复。12月10日,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他儿子发的讣告,顿然深感悲痛,一柱“朱顶红”就这样凋谢了。

  宝柱“落叶归根”后,按照他所教的“分球繁殖法”,我从朱顶红根部取下七八个小子球,重新栽培了一盆朱顶红。我期待着来年有新的朱顶红吐蕾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