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湄洲岛创新模式推动全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创建
湄洲日报 2023年04月14日

湄洲岛强化科技赋能智慧环卫,实现垃圾分类全过程智能化监管。

湄洲岛构建“四色分类、五色收运”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全媒体记者 郑已东 通讯员 许双萍 文/图

  湄洲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聚焦“天蓝、水碧、地净”总目标,以“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为抓手,强化科技赋能智慧环卫,创新“一刻钟”管理办法,探索形成海岛特色垃圾分类新模式,推动全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创建,守护好绿水青山碧海金沙,打造美丽海岛“湄洲样板”。

  来到湄洲岛垃圾转运站考察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深入湄洲镇宫下村及景区周边察看垃圾分类,现场召开工作座谈会……日前,由省住建厅、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前往湄洲岛,调研考察海岛全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创建工作,听取经验做法,指出短板弱项,督促整改提升。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个海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湄洲岛自2019年12月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试点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通过优化工作格局、打造循环体系、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持续提升海岛整体形象,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湄洲经验”,获得了“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卫生乡镇”等荣誉称号。

  构建全链条收运体系

  “嘀嘀嘀……”每日8时,湄洲岛上的厨余垃圾专用收集车便开始驶往各村民家,收集厨余垃圾。

  推动全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精”在投放,“细”在收集,“重”在运输,“成”在处理。经过数年实践探索,湄洲岛构建了以“四色分类、五色收运”为特点的全链条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上游”投放环节,湄洲岛采取“四色分类”,即规范有害垃圾对应红色、可回收物对应蓝色、厨余垃圾对应绿色、其他垃圾对应灰色进行源头收集,并通过“定人定时定片区”模式,划片上门收集、定时段收运、定点二次分拣,实现精准分类。

  “中游”收运过程中,湄洲岛将“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五色划分、专色专运。垃圾清运车辆统一粘贴分类标识,车身颜色与不同种类垃圾桶的颜色逐一对应,有效防止垃圾“混装混运”。

  “下游”末端处置方面,湄洲岛建立全省首家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通过微生物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将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日处理有机垃圾2吨多,日产出有机肥料将近300公斤,用于全岛园林绿化及农田土壤改良;可回收垃圾依托岛上5家按规范要求建设的废品回收点进行回收,并建设了园林及大件垃圾破解厂和玻璃瓶回收点,构建了以市场化为主,智能化为辅的可回收垃圾资源化模式,可回收垃圾日均可达12吨。通过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及回收后,湄洲岛的垃圾减量化可达50%以上。

  “我们正持续夯实基础建设,提升分类水平。”湄洲岛执法局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岛内投入资金60万元,完成10座垃圾分类亭建设;投入资金3万元,建设有害垃圾暂存点,适时集中运往岛外进行专业化处理;购入40升垃圾分类桶1000套,对全区老旧垃圾桶进行全部更换;购入果皮箱126个,分布于景区周边及重要路段周边,推动环境卫生治理水平提档升级。同时,深化分类培训,在镇级收运体系基础上,逐步完善村庄垃圾分类模式,提升分类成效。

  科技赋能“一刻钟”环卫

  4月12日9时许,位于市环境集团湄洲岛项目公司的智能监控平台显示:位于环岛南街的数辆餐厨垃圾收运车,正在收集清运餐厨垃圾桶。收运车的作业路径、作业时长及作业油耗等关键数据在大屏上一目了然。

  据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湄洲岛为环卫车辆和垃圾分类屋安装北斗系统,并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打造智慧环卫一体化管理平台,构建了涵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过程、环卫车辆、设施、指挥调度等全要素的“环卫资源一张图”,以可视化、移动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全新方式建立环卫管理新模式。

  在智能监控室内,调度员通过智能监控平台,可实时掌握环卫车辆作业位置、作业情况,垃圾分类屋垃圾投放情况等数据;通过公共视频可实时对浮尘严重路段、管理薄弱路段和重点区域进行综合研判,随时调动就近车辆、人员,加强清运清扫、冲洗作业力量。同时,该平台具有实时视频查看、录像调取、图像截取等功能,对垃圾满溢、混投垃圾等异常情况能全程监控、智能抓拍,做到事前预警、事前核实、事中可见、事中可控、事后可查、事后可行的全面掌控,实现垃圾分类全过程智能化监管。

  据统计,目前湄洲岛上共有123辆环卫车辆安装了北斗系统,15个分类屋(亭)安装了智能监控。市环境集团湄洲岛项目公司总经理郑剑宇表示,通过对北斗定位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跟踪,有效提升了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监管和调度,实现智慧环卫一体化管控。

  依托智慧环卫系统,湄洲岛有效整合快速保洁车、纯电动小型扫路车及路面管理员、保洁员等环卫资源,创新包括“一刻钟”车辆作业、“一刻钟”保洁巡查、“一刻钟”问题整改、“一刻钟”岛民服务、“一刻钟”全覆盖宣传、“一刻钟”应急响应在内的六个“一刻钟”环卫作业模式。

  该模式加大了对重点路段机械化车辆保障力度,每15分钟即有环卫作业车辆循环作业;对路面管理员、保洁段长及巡查员实行网格化精细管理,通过定人定岗定网格模式,确保各路段每15分钟有人员进行环卫作业巡查,发现路面垃圾时,迅速下达指令安排就近的环卫作业人员或环卫车辆进行清理。同时,开通24小时环卫热线电话,居民发现卫生保洁问题可拨打电话上报,调度中心收到信息后立即指派所属地段管理人员到现场察看,并就近调配人员及车辆进行清理。此外,在接到居民需要上门收运垃圾的电话后,在15分钟内到达居民家中了解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清运保洁方案,确保及时清运到位。

  湄洲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郑志强表示,创新型六个“一刻钟”环卫作业新模式,推动了环卫作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由传统式向智能化、由突击式向常态化的转变,让“精致环卫+智能环卫”落地见效,有助于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也为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湄洲岛注入了新能量。

  打造“湄洲分类新经验”

  在全岛上下共同努力下,湄洲岛的环境正变得越来越清洁美丽。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下一步,湄洲岛将强化上门“定时、定点、定车”收集工作,持续做好进机关、进旅游业、进农村、进校园、进社会“五进”宣传,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设1座具有海岛特色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教站,进一步深化群众绿色环保理念,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湄洲分类新经验”。

  与此同时,湄洲岛将全面升级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园林绿化及大件垃圾破解厂,将转运站打造成集垃圾压缩处理、有机资源利用站、园林绿化及大件垃圾破解、智慧环卫及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暂存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环卫基地;持续提升4座收集点,打造成专业管理、设备齐全、干净整洁、“内外兼修”、高效运行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在消纳场周边围挡安装全覆盖喷淋系统,有效抑制湄洲岛临时建筑消纳场在作业活动中所产生的扬尘问题。

  地处海岛、平均每日产生2.2吨的贝类垃圾,为了使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6%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湄洲岛还将因地制宜,结合旅游景区和海岛发展特色,将贝类垃圾单独收集并广泛用于工艺品加工、湄洲特色紫菜苗养殖、艺术砌墙等,同时与石灰加工厂对接合作,提升贝类回收利用效率。

  ……

  一项项务实的举措,如同一道道屏障守护着湄洲岛的绿水青山,也描绘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态画卷。实行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妈祖文化的发源地,湄洲岛正以推动全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创建为抓手,加强引导、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垃圾分类蔚然成风,以涓涓细流凝聚起建设湄洲岛“生态花园之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