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做活生态文章

——涵江区大洋乡加快红绿融合发展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湄洲日报 2023年04月27日

游客在大洋昆山茶基地体验“寻茶之旅”。

涵江区领导调研林下经济。

  □全媒体记者 林英 通讯员 林亦霞 文/图

  大洋乡成立全省首个中药材科技小院,让林地每公顷增收15万多元。去年,该乡在全省率先推出“我在大洋有亩田”共享稻田认领征集活动,还先后入选2022年“清新福建·气候福地”气候康养福地、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

  最是一年春好处,红土地上绘新景!

  涵江区大洋乡深入践行“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围绕建设“红色闽中、生态大洋”主线,奋力谱写红绿融合加快乡村振兴的新美篇,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培优扶强特色产业

  晚春四月,走进位于大洋乡南岭村的中药材仿野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片金线莲、铁皮石斛、砂仁等中药材品种在林中肆意生长。在基地的带动下,曾经闲置的林地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丰富的山地林地资源以及中高海拔林区气候优势,是大洋乡村振兴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大洋乡党委书记姚恩开说,大洋乡以“山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索中药材栽培技术与林下经济相结合模式,走出“林+药”生态发展新路。

  该乡通过靠前服务,主动争取,成立全省首个中药材科技小院,利用间作种植技术建成26.67公顷药用植物仿生栽培基地,其中,金线莲、重楼等优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3公顷。

  科技小院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据介绍,由该科技小院专家团队研发的金线莲胶囊和含片、铁皮石斛胶囊和含片、黄精颗粒等系列中药材产品,经推广畅销全国各地,让林地每公顷增收15万多元,找到了让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的“金钥匙”。

  连日来,涵江区直机关党工委等众多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走进大洋乡车口村,参与“我在大洋有亩田”第二季共享稻田认领活动……大洋乡素有“红色粮仓”的美誉,稻米是其特色产业。近年来,大洋乡以车口村为中心,引导农民集中种植台粳8号优质稻,建立6.67公顷左右的标准化核心示范片,并动员周边瑞云、院埔、崇兴等村建设优质稻种植基地,形成133公顷多的产业集群。

  结合这一资源优势,大洋乡去年在全省率先推出“我在大洋有亩田”共享稻田认领征集活动,吸引50多个党支部、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认领,累计认领26公顷稻田与37公顷撂荒地。今年,该乡提升集成服务及配套产品产业链品质,接续推进“我在大洋有亩田”项目高质量发展,让“大洋优质大米”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张新名片。

  大洋乡同步推进各类产业发展,4月,由乡党委政府主办的“寻茶之旅”研学活动一公开,报名者积极参与,纷纷来到大洋昆山茶基地解锁寻茶探味新体验。这几天,首届“大洋山歌枇杷节”活动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将在“五一”假期举办枇杷开果仪式、枇杷文化展示、农副产品展销、网红现场直播带货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大洋枇杷的知名度,促进果农创富增收。

  如今,一幅“山上有果、田里有粮、林下有药”生机盎然的产业兴旺新画卷,正在闽中红土地上徐徐铺展。

  开启“红绿”融合新篇

  绿色是大洋最美生态底色,红色是历史赋予大洋的基因传承。作为南方八省十五块红色游击区之一,大洋乡现有闽中支队司令部纪念园等红色旧址15处,被列入百年党史十大“福建地标”,并入选第一批省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

  立足“红色闽中、生态大洋”建设,大洋乡深度融入涵江区“五色文旅”发展大局,围绕闽中司令部纪念园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着力打造“一核一轴六区”,建设新时代乡村基层党建和红色教育研学新地标,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

  为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近年来,大洋乡持续推进闽中红色旅游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约1300万元,竣工闽中南广场环龙江溪游步道、闽中道路白改黑及主干道拓宽、闽中红色文化教育中心广场配套设施建设等工程;今年计划再投资5346万元实施15个新项目,进一步助推红色旅游发展。

  四月春光无限好,踏春出游正当时。连日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瑞云山森林公园迎来八方游客,登高望远、徒步赏景,感受“森林氧吧”带来的沁人心脾。

  依托全省实施“百园千道”生态产品共享工程,瑞云山森林公园对景区入口及4个休息广场进行改造提升,新建护栏等基础配套设施,让森林生态成为全民可享用的生态福祉。同时,大洋乡争取省级财政森林公园和森林步道建设专项资金,对接引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瑞云山风景区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加强景区旅游营销策划,突出红色闽中主题,打造推出一批集生态康养、文创休闲、红色研学于一体的精品文旅线路,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更完备、更多元的旅游行程,构建大洋全域旅游新格局。

  生态兴旅,以旅促农。近年来,大洋乡相继打造一批“中国农民丰收节”“趣味插秧节”“红色大洋 生态骑行”“我在大洋有亩田”等农文旅品牌,形成了以4A、3A级景区为龙头、重点景区为支撑、美丽乡村为基础的全域景区。去年,该乡先后入选2022年“清新福建·气候福地”气候康养福地、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

  和美乡村共治共享

  一大早,大洋乡车口村第一网格长陈桂英就开始走村串巷,细心地采集社情民意。她说,上个月被评为优秀网格长后,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必须更贴心地服务群众。

  结合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今年1月,车口村发动在外乡贤成立爱心基金会,设置“党建引领、夯基惠民”专项资金,建立完善“积分制度”,评选优秀网格长、单元长,勉励他们用工作实绩换取奖励积分,进一步激发“两长”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以车口村为试点,大洋乡建立“乡—村—网格—单元”4级管理体系,通过建强组织阵地、创新服务机制、探索数字赋能,“三步”走深走实走好乡村治理新路。

  据介绍,大洋乡争取各方资金完成车口村、大洋村“党建+”邻里中心改造和提升,推进崇兴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完善网格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一心两联三访四清”工作机制,通过收集民情实时走访、依托网格开门迎访、入户进宅定期回访,做到户籍清、矛盾清、诉求清、困难清。

  在加强数字治理方面,大洋乡依托综治中心与乡村治理信息化平台深度融合,在全乡18个村利用已建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一人联十人、十人联百户”的党建红网格,不断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群众的生活大计、身体健康。然而,长期以来,大洋乡饱受缺水困扰,原有的水厂供水范围有限,一些偏远农村只能打机井取水。当地群众期盼能早日和城市居民一样用上自来水。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为让农村家家户户喝上自来水,大洋乡大力推进供水一体化项目。设计日供水规模3000吨的大洋水厂,为全省首家单个小模块化水厂,采用自动制水、自动消毒、平台监测的一体化工艺。据介绍,该水厂于去年建成并与旧水厂完成并网调试运行,惠及18个村1.9万人口。

  同时,大洋乡积极对接市水务集团,投资6000多万元启动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全速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大洋、琼峰、坝头等村已完成入户水表安装,崇兴、瑶山、车口、杏山等村已完成网管铺设,预计今年8月可全面完成一户一表改造任务,届时偏远山村的群众都能喝上放心水。

  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大洋乡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大洋教育爱心基金会连续十年开展奖教奖学活动,累计发放爱心金额约302万元,受助人数达810余人次,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

  传承闽中红旗不倒精神,大洋乡干群铆足干劲,创新发展“农创+文创”多元业态新模式,为推动产业发展农户增收注入新的活力,在希望的红土地上铺开了一张特色鲜明、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