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胜
莆田荔枝大都长在河沟边,将半扇羊肉挂在红荔披覆的枝丫上,浸泡在河水里,这是制作温汤羊肉的一环。可是现在看不到这般景象了。
我单位报业采编中心就在盛产荔枝的莘郊社区,老傅是我家亲戚,恰好也是世居此处的老村民。在一次闲聊中,老傅讲述了开头让人惊奇的景象。邻村郊下人将山羊宰杀去毛卸去内脏放到锅里温火煮炖两个小时以上,再用铁钩钩住用绳子系在荔枝枝丫上浸泡在河水里冷却两三个小时,温汤羊肉就制成了。这种巧借自然的做法何尝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老傅说,20世纪70年代以前,河沟里的水干净,可取来当饮用水。20世纪80年代用上了自来水后,羊肉也不挂到水沟里了。
其实温汤羊肉的做法在明代中期就有了。当时,仙游城郊的龙华里有一户以宰羊为生的人家。有一天,他刚刚宰好一只硕大的山羊,准备上市叫卖,忽传倭寇来犯的消息。他来不及多想,急急忙忙把那只羊放进一个盛着烫水的木桶里,盖上桶,放些稻草伪装,全家就出门逃难了。第二天,倭寇退兵了,他和家人从山里回家,想起木桶里还有一只肥羊。于是,把羊捞出,用刀切开,居然成了熟食,全家用来充饥,感到这种羊肉味道美极了,不带一点腥味。从此以后,他就如法炮制,做出温汤羊肉,上市叫卖,渐渐地在莆田推广开来。
郊下村自古以来一直是莆田制作温汤羊肉的集中地,近日我走访了郊下村老姚家。姚家世世代代以宰羊为业,煮炖羊肉的锅如今已换成可同时煮10只羊的长方形不锈钢锅灶,冷却用上了大水池,他向我介绍了煮炖、冷却、剔骨的制作过程。为了不让羊肉变老,煮炖羊肉都不加盐。羊肉很“烈”,要用干净的水,煮炖的水温要合适,不然羊皮会开裂。我追问水温怎么控制,他笑而不答,这是他们的谋生之道,不传外人罢了。
温汤羊肉,又称白切羊肉,既是莆田喜宴的前菜又是日常风味小吃,大家蘸酱油醋吃,感觉不到有羊膻味,羊皮像果冻晶莹剔透,中间一层羊脂入口即化,下面一层羊肉则脆嫩可口。大暑是一年中热气最重的节气,按常理应吃凉性食物消暑,莆田人反其道而行之,吃讲究以热攻热,要吃羊肉、啖荔枝来“过大暑”。三伏天,人体内积热,莆田人借吃温汤羊肉来驱热排毒,滋补身体。这一天,亲朋好友之间还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礼品。
在大暑之前莆田荔枝就已经上市了,可莆田人都说大暑之前的荔枝太上火,要等到大暑荔枝熟了,甜度达到峰值,这时的荔枝就不上火了。每逢大暑日家家户户买来荔枝,将一粒粒娇艳欲滴的荔枝浸泡在凉水中半个小时后再吃。荔枝不易贮藏,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莆田先民将荔枝装入陶罐中密封后沉井,或荔枝装篮吊入井中、水面上,可使荔枝保鲜保色一周以上。大暑吃荔枝,滋补赛人参。莆田荔枝微酸香甜、果肉紧实鲜嫩如羊脂玉般白皙透亮,肉厚浆多核小,小核只有一粒小葡萄干那么大,堪称荔枝中的极品。除了吃,大人们童心萌动,挑一颗带细长枝的荔枝,用小刀轻轻地在红壳腰间划上一圈,接着再小心地将上面的荔枝壳向上卷,下面的荔枝壳向下卷,细枝下垂一个逼真的红灯笼就制作成功了。如果吃了颗荔枝是胖胖的大核,用刀具从头部将核掏空,在上沿挖两个小孔再穿上线,一个可爱的水桶就可以手提了。小孩照着做,虽然做得歪歪斜斜,但充满节日的快乐。
莆田荔枝种植始于唐代,宋代名臣蔡襄曾写下世界上第一本《荔枝谱》,称莆田陈紫荔枝天下第一:“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唯陈紫之于色香味,自拔其类,此所以为天下第一也。”莆田古代科甲鼎盛,与名果关联的佳话自然是少不了的。北宋熙宁九年(1076),莆田延寿人徐铎与枫亭人薛奕双双考取文武状元,二位状元后来喜结姻亲。徐铎在古延寿桥旁种植荔枝,并将自己手植的一株荔枝幼苗赠予薛奕在枫亭种植,两地称之为状元红。状元红成了陈紫荔枝的别名。古兴化府府衙联“荔枝甲天下,梅妃是部民”突显了莆田荔枝在古代官府和民间分量。这座城叫荔城,荔树是市树,唐、宋、元、明、清留下的古荔树数不胜数,最著名的是“宋家香”,树龄已近1300年。千年的荔枝文化已流淌在莆田人的血脉里。
莆田平原河沟密布,民谚云:“荔枝爱照镜”,所以先民在水沟边遍植荔枝,荔枝林遍布河沟沿岸。郭沫若曾题诗盛赞:“荔城无处不荔枝”。河沟边的荔枝长得特别茂盛,曼妙的身姿大半个倾泻在水面上,倒影在水中。
报业采编中心位于荔林水乡核心区,大楼后院为蜿蜒河沟和茂盛荔枝林,荔枝皆是状元红品种,很多树龄已超百岁。大楼的外墙色调是荔枝红,荔枝红遍时,交相辉映,美轮美奂。盛夏来临,白鹭翔空、鱼戏清水、荔林倒影、红荔照镜。自从单位乔迁新址已连续举办了3届“我家后院荔枝红”活动。盛夏时节,这是大家最期盼的事情,每到这一天,果农们在树上采摘荔枝,画舫上俊男靓女古装上演,岸上员工携家属团品荔枝、猜灯谜,书画家现场采风挥毫泼墨,记者们忙着拍摄吟诗撰文,这就是家门口诗与远方,是荔林水乡最诗意最惬意的全景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