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
在清代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里,多次描述这样的喜剧性细节:三军统帅尉迟恭由于只字不识,用画杠杠记功劳,张士贵报一次功他就在功劳簿上画上一条杠……当然,因为故事里没有交代更多的细节,所以我们无从得知他掌管的这本功劳簿,是不是载有立功人的姓名等项,也不知道这位天真的元帅是否用杠的长短粗细区别功劳的大小难易……不过,作为喜剧性细节其文学效果已经充分体现了。
民间也有类似的生活故事,说是一位赶马车的只字不识,有邻居向他赊要一捆“䉲子”(较细的篾条),他就在自己的账本上记上一个圈。到了结账时候,他指着账本对邻居说:“你一支‘粗兜’(农家用于浇肥、浇水的长柄勺子)还未算钱。”邻居自然一口否认,他却坚持说有。邻居说:“我只赊要过一捆‘䉲子’……”他这才恍然大悟,说:“对,对,是䉲子!是䉲子!”原来,他当时画圈时不慎带出了一条“尾巴”,跟他平时记“粗兜”的“账目”混了……
方言谓“不识字”曰“勿别字”。“勿”是否定动词;“别”在方言有“bæ(入一)”和“bæ(入二)”两种读音,前者音同方言“灭”,属文读音,方言运用见于“离别”“分别”等书面语词汇;后者音同方言“珀”(传统民间谓老的茯苓曰“珀”),属平读音,谓认识,识得。“勿别字”之“别”即对应平读音义。
在莆仙民间,与“勿别字”或运用“错别字”(俗称“白字”)有关的笑话特别丰富。其中,有的还演变为口语经常引用的典故性俗语。如“勿别字,看告示”(形容不识字者读文字的尴尬。——出典于大棚戏《目连》)、“讲他读也”(把“他”读作“也”。——多引申为信口雌黄)等。
本篇标题就是一则具有代表性民间俗语,本色自然,形成于民间,运用于民间,故作为这类俗语的个例释说。
俗语里的“魟鱼”,在口语习惯单叫一个“魟”字,或称“大头魟”。之所以称“魟鱼”,是为了对应俗语末后的二字词组“鲎数”。“魟”的方言平读作“han(阴平)”(音同方言“夯”“酣”),它跟“鳐”(如黄貂鱼)和“鲼”(如蝠鲼)都属软骨鱼,基本形态相近(身体扁平,有长尾巴),内地民间很难分辨彼此,往往会以“魟”统称。但民间所谓的“大头魟”,则习惯特指可食用的“赤魟”;“鲎数”之“鲎”读同方言“孝顺”之“孝”,是近海居民普遍熟悉的一种节肢动物。“鲎数”就是“鲎账”(跟“鲎”有关的账目),但方言没有“账”字,而是以“数”为“账”,故本文从之。
“魟鱼读鲎数”或省略为“魟读鲎”,源于一则产生于“海头人”中的笑话,大致是说:一位不识字的鱼行老板,跟上面那位赶马车的老乡一样地画图形记账。收购赤魟时,画一个圈加一条尾巴;收购鲎时,也用基本相同的图形“入账”。结果,到了结账的时候,连自己也分不清哪些是“魟账”,哪些是“鲎账”……
笑话作为典故引用,就是以幽默的口吻生动形容某种含混或舛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