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童谣赏析

鼓谣

湄洲日报 2023年06月13日

  □陈文凤

  做乞食,拍咚鼓。做和尚,磕鱼鼓。

  做货郎,拨浪鼓。做闹热,镲锣鼓。

  人间有百态,一首童谣能唱出三四种,蛮不错的。

  上了年纪的老莆田人都知道,旧时莆仙有一种独特的民间曲艺——咚鼓演唱。咚鼓又名梆鼓咚等。咚鼓表演用莆田方言演唱,以咚鼓和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咚鼓由长约30厘米、口径约6厘米的竹筒蒙上动物皮制成,两端系有彩色绸带;竹板由两块竹片根据演唱者手掌的大小制成。演唱者演奏时将咚鼓夹在左腋下,斜背于右肩上,右手拍击咚鼓,左手拍打竹板。

  咚鼓演唱源于旧社会,是旧时乞丐赖以生存的一种手段,乞丐(常常是盲人)打着咚鼓快板,唱着俚歌用于上门乞讨。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街头坊间时常可以看到左手拍打着竹板,右手拍击着咚鼓,用莆仙话伴随节奏,唱着“乞食俚”卖艺谋生的盲人。由于咚鼓演唱常由盲人在乞讨时表演,一般演唱的都是民间流行的俚歌,而莆田话又把乞丐称作乞食,所以这些诗歌就被称为“乞食俚”。因方言俚、诗谐音,所以有人也写成“乞食诗”。

  随着社会的进步,贫困人员的生活有了保障,乞丐人群的消失,咚鼓演唱也跟着一度消失,“乞丐俚”演唱技艺濒临失传。为抢救这一濒危技艺,莆田市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抢救,现在这一曲艺形式被列入莆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做和尚,磕鱼鼓。说的是,念经磕鱼鼓是和尚的必修课。鱼鼓是佛教常用的一种法器,鱼鼓亦称木鱼,和尚在念经时敲木鱼,主要用于掌握念经节奏与调整音节。

  木鱼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击之声音清脆。敲木鱼有许多讲究,大木鱼,放在桌垫上敲击;小木鱼则是左手拿鱼,右手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椎棒敲击。敲击木鱼时,用力要平稳,不可忽急忽缓,杂乱无章。如因节奏须快敲,应该由缓入急,渐渐加速。

  货郎,是过去民间在农村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动贩卖日用杂货的商贩,有的也兼收购土特产品。售卖的货物五花八门,有老年妇女常用的针头线脑,大姑娘小媳妇喜爱的雪花膏蛤蜊油,小孩子们喜欢的糖果小鞭炮等等,林林总总,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

  货郎卖货时肩挑货担穿街走巷游村过户,一边走一边摇着拨浪鼓沿街叫卖。拨浪鼓的响声是货郎担来了的标志。过去,各行各业都有自己标志性的声响:比如阉猪的吹着攫猪笛,流动小吃担摇着碗和调羹,算命先生敲着牛角等等。人们可根据不同的声响,判定是什么人员什么货担来了。

  货郎摇拨浪鼓很有名堂,进村摇的鼓点是“拨浪,拨浪,拨拨浪。(出动,出动,快出动。)”呼唤人们赶快出来购货。看到有顾客前来,拨浪鼓摇得更欢了。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渐渐便利,商品流通较快,货郎担已逐渐消失。

  在莆田地区,每逢喜庆节日,最常见的民间文艺表达形式就是当地特有的车鼓表演。车鼓,更通俗的名称是“镲锣鼓”,顾名思义就是由镲、锣、鼓等几种打击乐器组成的大合奏。镲锣鼓起源于何时,又是怎么起源的,史无记载。民间有好几种传说,其中一种主要的传说起源于明朝的抗倭斗争,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车鼓乐击打有序,钹手、锣手均受鼓手指挥。敲鼓帮,震鼓边,击鼓心,随着鼓槌的上下起落,花样的不断变化,左右开弓的熟练鼓手能够击打出许多节奏不一的鼓点。钹手随着鼓点的轻重缓急,收腹挺胸把双钹翻飞到最大幅度再猛力合击,击出富有韵律的喧天巨响。锣手则适时敲响铜锣,配合得恰到好处。激越的鼓点,铿锵的钹响,清脆的锣声,敲出了高昂激烈热情奔放的气势。

  经过历史的演变,车鼓现在更突出了其欢庆的成分。如今但凡逢年过节、奠基落成、开张剪彩……种种盛典喜事,都少不了镲锣鼓的参与,都可以看到车鼓手们矫健的身影,都可以听到镲锣鼓欢天喜地的声响。

  若论莆田各地的车鼓表演,要数涵江车鼓最著名。涵江车鼓已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