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童谣赏析

捶钱谣

湄洲日报 2023年07月04日

  □陈文凤

  捶钱捶一指,正月变果子。

  果子青,果子红,先生放告去捉虫。

  捉无虫,捉臭人,臭人哥,担砂锅。

  砂锅头,担丫头,丫头拄,担阿舅。

  阿舅嘴阔吃十方,吃了坐许脚乓乓。

  阿妗日时游街坊,暝时炳火搓縩骗老公。

  这是若干个儿童一起玩“捶钱”游戏时,共同吟诵的一首童谣。所谓“捶钱”,是“捶击脚钱”的省略词。莆田方言所说的“脚钱”,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类的脚踝。人的脚踝分为外踝和内踝两个部位,莆田话称外侧的脚踝为“脚目”,称内侧的脚踝为“脚钱”,这是因为内踝部位凸起形如铜钱。所以,“捶钱”更确切的含义就是“捶击内踝”。

  “捶钱”的具体玩法是若干个小朋友盘腿席地而坐,内脚踝朝上围成一个圆圈,然后大家共同指定某人的某只脚钱(脚踝)为捶击起点,小朋友们握拳按逆时针方向逐只脚钱捶击过去。与此同时,大家开始共同吟唱这首童谣,并按照捶击的节奏,一个脚钱一个字地齐声吟唱,唱到歌词最后一个字时,拳头落到谁的脚钱上,谁就得出局,必须退出游戏或受罚。受什么罚,是事先约定好的,比如唱歌、刮鼻子、挠痒痒等。接着,从出局那个小朋友的下一只脚钱为起点重新捶击,边捶边唱,再到另一个小朋友出局,依此反复捶击,直到只剩下最后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就是最终的赢家。

  “捶钱”游戏可以让多个小朋友同时参与,通过齐声吟唱《捶钱歌》,可以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能力,通过一个接着一个逐只脚钱捶击,能够锻炼孩子们的手臂灵活度,进而掌握好两者之间的节奏互动感,益处多多。

  这首童谣和其他一些顶针续麻式的童谣一样,并无一个主题,而是毫无厘头地东拉一句,西扯一句,并无什么头绪可言,而且经常换韵,但换韵贴切自然,唱起来不但不觉得生硬,反而觉得朗朗上口,十分顺畅。“捶钱”游戏边捶边唱,乐趣无比,小朋友都喜欢参加,即使受罚唱歌,或被刮鼻子挠痒痒,依然乐此不疲。

  童谣中的“丫头拄”一句中的“拄”发音tu第四声,意为呆、笨、傻、不清楚,源自盲人使用探路棍时左拄一下、右拄一下的动作及行进时的犹豫状态。民间有“拄头不膫”之语,“拄头不膫”原为“拄头不灵”,后衍为“拄头不膫”,之后,“拄头不膫”反而比“拄头不灵”更通用,常用来责怪或嘲笑人。比如“汝啥啊个者拙头不膫?”意为“你为啥这么呆笨?”“拙头不膫啊卜死!”意为“呆傻得要命!”等等。

  这首童谣的内容虽然毫无厘头,但头八句比较好理解,不多说,有必要对后四句进行解说。

  “嘴阔吃十方”,是旧时算命先生为了骗取钱财,取悦看客而编的鬼话。意思是说一个男人的嘴巴要是宽阔的话,那么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不愁吃穿。童谣中的阿舅嘴巴一定很阔,而且请算命先生看过命,更听信算命先生骗人的瞎话,所以他吃饱以后躺在家里,一会儿晃荡着左脚,一会儿晃荡着右脚,认为可以像算命先生说的那样嘴阔吃十方,只图快活,什么都不想干。

  有其夫必有其妇,虽然并不一定如此,但也有一定道理。阿舅是这种货色,阿妗也好不到哪里去,整日里贪玩懒做游手好闲,白天到街坊家中四处串门,东一家西一家直串到天黑玩够了才回家。夜里阿妗却点起煤油灯(过去没有电灯,一般人家都是点煤油灯照明),当着老公的面,装模作样地趁黑搓起縩来,为的是欺骗老公,表明自己很勤劳。

  什么是“搓縩”?原来过去农家使用的线,大都是用黄麻搓成的。搓时把事先经过特殊处理黄麻皮,放在大腿上用手反复揉搓,直至搓成一条条细线。莆田话把这种细线谓之“縩”。过去,农妇几乎人人都会这种活儿,而且因白天忙这忙那,搓縩这种活儿一般放在晚上干,这就有了“暝时炳火搓縩”的俚语。

  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器线的产生,妇女们再也用不着搓縩了,搓縩这种活儿早已遗落在历史的光阴里。或许只有重新唱起这首童谣,耄耋年龄以上的老妇才能回忆起当年“暝时炳火搓縩”的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