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人才“育引用留”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湄洲日报 2023年07月18日

  □朱慕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高素质的“三农”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各类人才创业创新,乡村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乡村发展向着区域化、特色化、多元化方向迈进。

  一、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意义

  乡村人才振兴有效促进乡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通过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乡村人才,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教育水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一)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以增强乡村的人力资源,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村人才利用其专业知识及人脉,不断发掘更多农村新商机,积极拓展新产业,如绿色食品、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一些区域性特色产业的开发,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机会,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继而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改善,带动和刺激消费,更好地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将吸引部分外出农民和在外大学生返乡创业或发展,吸引农村户籍大学生返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乡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以带来更多的新意和新气象,促进社会的活力和多样性,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乡村人才培养,能够提升乡村民众的素质和思想水平、提升农民的文化和法律知识水平、提高农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夯实乡村的物质、经济、精神文明基础,改善乡村整体风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乡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以传承和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创新和创造力。乡村人才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外界便捷呈现乡村传统文化,发挥人才智力支撑作用,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赋能红色旅游,以“农文旅”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和弘扬农村传统文化,提高农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积极鼓励年轻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技艺以及文化习俗。

  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几点建议

  解决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面群策群力,聚焦“育、引、用、留”全流程四个环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建设、完善机制创新、优化后续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扎实的人才支撑,全面整合盘活乡村人才资源。

  (一)以人才培养为基础,育人才。一是培养本土人才。在发现和使用农村人才的问题上,眼睛不能只盯着外面的世界,还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上去发现人才,培养“本土能人”,提升本土人才技能素养。二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职业院校要统筹农村职业教育治理,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根据当地种植、养殖、农机、文创等产业的发展需求,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继教一体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三是落实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专项工作。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人才前往县镇村不同层次的单位实习锻炼。对高校涉农专业可实行公费定向培养政策,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奖助贷补力度,鼓励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二)以人才建设为关键,引人才。一是建立“荣誉村民”机制。根据各个乡村的特点,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引导进村,让他们以“荣誉村民”身份,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专家服务、兼职等多种形式到农村开展服务活动,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参考。二是引导大学生来当高素质农民,既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离退休人员,参与家乡项目投资。三是探索建立乡村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在市、县两级搭建“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专门平台”,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

  (三)以机制创新为抓手,用人才。一是建立更符合乡村人才适用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国家拨款、国家政策、科学技术等措施,建立与工作业绩相关联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健全各级人才库管理机制,搭建人才服务平台。针对人才服务的关键环节,分类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完善农村经济带头人激励机制,积极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协同参与,并予以相关政策支持。推进乡村人才信息库建立,将农村经济带头人精准分类,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带动能力,打造一支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队伍。三是加强农业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切实提升创业孵化能力。

  (四)以优化服务为保障,留人才。一是制定乡村人才在住房、交通、培训等方面的倾斜性政策,制定实施有关乡村人才的岗位培训、就业管理、就业保障等环节的法规,保障乡村人才的合法权益。二是将“大学生入职高素质农民”资格准入制度与信贷发放、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政策结合,取得资格认证职业农民大学生在信贷发放、税费减免、技术服务方面给予一定优惠。三是全面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制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揽子”方案,引导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大量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