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湄洲日报 2023年07月18日

  □戴建仁 李德煌 林龚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随着“双减”政策和“三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国家、社会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培训质量是强师的重要举措。

  为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家对教师培训的“质”和“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成人教育规律,以高质量教师培训为抓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实施路径,科学有效组织实施,力求取得高、精、特、新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培训效果。

  “创新”是从培训的动力上来说的,强调培训必须回应新挑战、满足新要求、凝聚新动能、焕发新活力。强调培训要增强时代性、新颖性和适应性。做到项目对象目标创新,内容模式方法创新。如在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师岗位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莆田市提出以“分级分类提高针对性,必修选修满足个性化需求,关注重点热点突出时代性”的工作思路,坚持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总体规划设计了近三年教师全员岗位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内容,分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师风师德教育培训、岗位业务能力提升分类培训、教育改革重点热点问题培训和学科教育教学素养提升分科培训共五个部分。根据岗位和学科的特点和客观要求,合理设置通识普适研修内容和分岗分科研修内容,充分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协调”是从培训过程中目标、主体、体制、机制、行动等方面的关系而言的,强调培训要增强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做到培训目标与参训需求相协调,培训者主导与参训者主体相协调,被动调训与主动参训相协调,研修赋能与辐射带动相协调,理论研修与实践应用相协调。如在培训实践中,莆田市逐步提炼并重组构建“3级4层6翼”培训体系架构,其中,3级指培训要求分三个级别:初级水平讲规范,中级水平求提升,高级水平创名优,分级分类施训,提升培训针对性;4层指搭建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四个层次分明的攀升平台,明确遴选条件要求,明确培训内容目标,贯通专业发展通道,引导教师有序提升;6翼指以新任教师入职奠基培训、全员岗位继教固本培训、名优教师领航赋能培训、教管分类业务强技培训、乡村教师振兴补偿培训、国家指令特色专项培训共六类培训项目为专业成长翅翼。通过构建结构均衡、层次分明、相互贯通的宝塔式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从顶层设计层面实现培训系统的大协调。

  “绿色”是从培训如何回应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要求而言的,强调培训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低耗性。做到工学矛盾缓解,做到供需匹配对接,做到投入产出高效,做到过程和谐相长。如我市正在加快建设莆田市研训信息管理平台,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进提升培训办班服务质量和水平,打破培训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满足互动性、研究性、个性化的小班化教学要求,努力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适应新时代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

  “开放”则是从培训的本土性与域外性关系而言的,强调培训既要扎根本土区域,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又要学习借鉴国际国内优秀的理念、政策和经验。强调培训要增强交流性、融通性和借鉴性。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相结合、“勤修内功”与“苦练外功”相结合。如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尝试实施项目化管理,打破原来培训管理者只负责承担部分(或片断)工作而导致缺乏参与感、整体感、效能感,未能充分调动并发挥培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弊端。每位培训项目负责人各具体负责一个培训项目,通过经历完整的项目申报与立项、方案设计与论证、需求调研与分析、课程设计与优化、师资选聘与试讲、项目组织与实施、项目考核与评价、项目反思与提升共8个阶段的全流程、全方位组织、沟通、协调、管理、评价,充分激发培训师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特创造性,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锤炼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每位培训师职业效能感和个人成就感,既高质量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又充分提升个人业务能力和水平,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共享”是从培训的价值取向而言的,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强调培训要增强引领性、指导性和激励性。做到资源遴选推优建库、数据伴随采集分析、培训研修数字化转型。如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加快推进传统教室的软硬件改造升级,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与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互联网+培训教育”“人工智能+培训教育”,加速推进调研评估、组织实施及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进程,精准记录教师专业发展轨迹,强化培训效果考核。加快搭建线上研讨社区、个人资源空间和公共优质资源库,注重研修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实现优质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总之,培训者要认真领会洞察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格局、新要求,研究分析当前教育培训发展变革的新趋向、新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挑战、主动担当作为,做实做深培训工作内涵发展建设,做强做优培训者自身专业发展,努力提升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落实精准施训、提质增效的工作要求。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实践应用,在项目化管理、数字化转型、品牌化创新等方面形成高质量培训的实现路径或模式,以高质量培训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