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
时令已进入“六月暑天”,“大暑”将至。
大暑是一年中暑热的高峰期。民谚云:日长“五日节”。莆仙方言所指的“五日节”即端午节,而在民谚中实代指“夏至”。夏至时节日照时间最长,地表所受的热量最大,但暑热并不与之同步,而是要累积到夏至才达到高峰。
儿时对大暑的印象是暑气燥热,鸣蝉喧噪,“树尾黄”(在枝头自然成熟)的“台湾榕”(读同“台湾顺”,为“芒果”的方言叫法)摇摇欲坠,召唤着顽童们。正午时分,仅套着条小裤衩的我,悄悄从家里溜出,穿过甘蔗地,特意蹚过刚打耙的泥浆田,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踏而过,向一座土墩进发,那里有一蔸古老而果实累累的芒果树……
这时,一位“好事”的邻居大伯正扛着锄头从甘蔗地出来,看到不安分的我,大声训斥道:“六月暑天,到田里来做什么?”我知道“理亏”,于是赶紧跑开……
邻居大伯说的“六月暑天”,本来是书面语,但在民间体现为常用口头语,老乡们经常用这个词汇形容大热天。我首次听到这个词语,好像是一位邻居大叔说三国演义故事时说的,记得他大致说,刘备率兵伐吴正当暑期,六月暑天,酷热难耐,于是,刘备听从建议在树林里驻军……
民间可能是从“大棚三国”(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连台本戏)里接触并引用这个词语,使它变成常用口头语。
“六月暑天”之“六月”在口语通常以平读表达,而“暑天”之“天”通常以文读表达,词语则读同方言之“六月书生”。因而,幼时曾以为就是“六月书生”。
六月暑天是炎夏的高热时段,“大暑”时节就是典型的六月暑天。这个时节蝉噪树间,平原地区的早稻全面成熟。
民谚云:小暑小吃,大暑大吃。意思就是说,早稻到了小暑时节,有小部分成熟,可以收割以接济;而到了大暑,则全面成熟,一时可以放开肚皮尝食新米。
方言童谣云:蝉号叽叽,捞饭落笊篱。其所描述正是蝉噪稻熟的大暑时节。
俚歌(“乞吃诗”)《英台山伯》有“六月出来大暑兜,日头如火水如糟”之句,表述的是杭州的暑夏,却无意间透露出编诗者是莆田老乡。“水如糟”之“糟”形容的显然不是酒糟发酵时的自然温度,而是经过烧煮的“糟”的热度,这种“糟”就是莆仙民间传统大暑日必食的药膳“甜糟”。诗句中的“大暑兜”为三字连读词组,“暑”“兜”均不体现声母,是故老乡们往往讹解为“大暑糟”。其实不然,“大暑兜”是接近于大暑或处于大暑时段的意思,与方言“年暝兜”(接近年关的意思,其“年暝”的字面含义同汉语“年夜”)相对应。
就文字而言,“糟”为方言常用字。在实际运用中,所体现方言字义如下:①做酒剩下的渣子。方言叫法如“酒糟”(含义同汉语);民间贬诮话:猪母见糟即醉(谓无主见,不沉稳,容易新鲜事物产生热情);民间典故:好是好,无糟喂猪母;②糜烂,烂糊。方言说法如“饭都糟去”(糜烂)、“红目糟”(眼白和眼睑发红而湿润。对应汉语“红眼病”,但不引申)等;③特指莆仙民间大暑酿制的“甜糟”。
这种“甜糟”在方言习惯单叫一个“糟”字,其实物不同于做酒剩下的渣子,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用蒸饭发酵的糟、酒并用的“甜酒糟”。
“甜糟”使用的米饭为直接煮成的干饭,而不能用蒸饭或捞饭;其用于催化发酵的曲为莆仙民间特有的糟曲,这种曲能使米饭更多地转化为糖类,而较少地生成乙醇。所以,酿制成功的甜糟气酸香而味甘甜。
甜糟的发酵时间通常掌握在24小时左右,成功发酵的甜糟此时已经发透,米饭变得柔软并有少量汁液生成,味道甘甜纯正,最适合食用。如果发酵时间过长,米饭出汁太多,口感不佳,并且杂菌滋长,可能发黄发霉而不可食用。
甜糟是传统老乡大暑日的专用药膳。通常与红枣、水蛋和红糖同煮后食用。
民间认为食用甜糟的药理作用是,通过热糟的“发表”(解表)作用,使立夏以来滞留在身体中的热邪散发出去。
甜糟性温,红枣其性亦温,以温物散“热”,莫非即民间所谓的“以热攻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