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刻字月饼

湄洲日报 2023年09月30日

  □孙菁美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吃着小小的月饼就像吃着月亮一样,酥酥甜甜,中秋的味道藏在月饼里。于我而言,中秋的味道藏在母亲的刻字月饼里。

  小时候,中秋节前后也是秋收农忙的时节,但母亲总会抽出时间为我们做月饼。吃过晚饭,母亲便拿来簸箕和两只瓷碗,坐在庭院中,仔细地挑着红豆和核桃。我和哥哥在院子里,一边打闹,一边唱着母亲教我们的中秋童谣:“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片月饼一片情呀……”不时还不忘偷抓一把核桃仁来吃,月儿圆圆,歌声悠扬。

  入睡前,把红豆泡在冷水里。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和面。为了提升口感,她还会往面里打几个鸡蛋,又将浸泡了一夜的红豆放入锅中,煮沸后用小火慢炖。那时,没有料理机,煮好的豆子全凭母亲用手捣成豆沙。她先用擀面杖用力捣打,再用铲子细心翻拌,整个过程会重复好几遍。母亲一边捣一边温柔地说:“捣得细一点,吃起来才更软糯呢!”然后,她将红豆沙、核桃碎儿混在一起,再加上适量的红糖和干面粉,轻轻拌匀,月饼的馅料就制作完成了。

  接着,母亲将发好的面在案板上揉几个来回,揪成小剂子,再擀成薄片,舀上满满一勺馅包住,压成饼状。接下来,就是往月饼上刻图案,先取一根秸秆,挨着月饼边缘顺时针扎一圈,漂亮的边牙就出来了。然后在中间位置,用刀尖分别刻上“花”“好”“月”“圆”等字。

  着急吃月饼的我,疑惑地问:“好费事呀,为什么还要在饼上刻字呢?”母亲答道:“没有字就是烧饼了,刻些吉祥语才更像过节嘛!”于是,我也拿起一把小木刻刀,小心翼翼地在饼上刻下了几个象征美好的字,如“团圆”“幸福”“和谐”等。虽然我刻的字七扭八歪,但母亲还是夸奖我说:“你刻得真好,这样的月饼看上去更加有意义。”我不禁感到欣慰和自豪,也更加理解了母亲的教诲。中秋节不仅仅是吃月饼,更是团圆、感恩。

  最后,母亲将做好的月饼放进锅里,等到一个个圆饼鼓起小肚子,饼皮带上小花,月饼也就熟了。而那些刻字的月饼,虽然在烘烤的过程中有些模糊,但它们所代表的祝福和美好,却依然深深地烙在我心间。

  皮薄馅厚,红豆绵糯清甜,核桃碎香脆可口,配上母亲的刻字,一口入肚,甜在嘴里,乐在心里。我还会带一些月饼去学校,分享给好朋友,他们都夸母亲的创意好。

  如今,超市里不同品类的月饼琳琅满目,每次我也会买一些,但这些月饼吃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我怀念的是父母和曾经无忧无虑、不谙世事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