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紫荆山

湄洲日报 2023年10月31日

  □郑世雄

  1970年11月,全军展开轰轰烈烈的野营拉练大练兵。我所在的部队驻守山西侯马,在制定拉练计划时,划定师部和所属各团行军路线,围绕“吃、住、走、打”,确定用两个月时间,徒步绕行山西境内吕梁山、太行山、中条山三大山脉,行程1000公里。

  做好规划后,4个团分别从襄汾、新绛、大南庄、闻喜驻地出发。我当时是师后勤部卫生科助理员,随师首长带领的指挥部,于11月28日开进。第一阶段经襄汾、临汾,沿一平垣、黑龙关、薛关、午城进入隰县吕梁山腹地,头几天作为适应性行军,每天行程大约三四十公里。

  当时正值隆冬,寒风凛冽。第六天,我们从隰县向紫荆山进发。紫荆山是吕梁山主峰之一,海拔1995米,风雪交加,气温在零下17℃,积雪厚达30公分。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我们行军上山,本来有路,积雪多了,就没有路了。先头侦察分队开路,勉强用树枝扫出路面,后头部队照此深一脚浅一脚跟进,不但速度极慢,还很耗费体力。挨到中午,离计划做饭点还远,只好找个稍开阔的地方,埋锅造饭。按照训练要求,从挖灶埋锅到吃完饭,必须在50分钟内完成。因此,停下脚步,炊事班立即挖无烟灶,大家分头拣树枝,可是大雪封山,前不挨村后不挨店,找不到水源。有人说“化雪做饭不是很好吗?”“有道理!”于是纷纷动手,把表面一层雪扒开,取里面洁白部分。从来未吃过化雪做的饭,大家又新鲜又兴奋。饭做好了,揭开锅盖,米饭斑斑点点,吃到嘴里,满口细沙微尘,原来降雪过程中夹带了空中灰尘。时间紧迫,大家也只好囫囵呑饭。

  饭后继续行进。雪停了,但天气阴沉沉的,又冻又冷。在大家步履蹒跚的时候,前面传来歌声、快板声和口号声,原来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深入基层一线为指战员鼓舞士气。他们唱《我是一个兵》《打耙归来》,快板口号是“要问拉练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要问野营累不累,想想解放全人类”。战地宣传鼓动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有无穷的力量。大家听了,顿时精神振奋,天未黑就到了宿营地。

  宿营地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当地群众住房简陋,多是破旧窑洞。部队来了,群众尽量腾出较好的窑洞让我们住。放下背包,又冷又饿,浑身无力,脚底满是血泡。于是抓紧用针挑开血泡,穿上马尾鬃毛引流。匆匆吃过晚饭,倒头便睡。我们七个人挤在一个土坑上,只能扎排横着睡,一截脚露在外面,根本翻不了身。好在疲惫不堪,一觉醒来,太阳已经爬出山坳,把雪地照得晶亮。

  起床以后,急急打好背包,草草洗漱吃饭,哨音响起,又上路了。昨天的脚泡,一脚踩下,痛得钻心,只能挪着前进。后来干脆咬咬牙迈开大步,脚底麻木了,就不觉得痛。这样,又精神饱满,有说有笑向新的目的地前进。

  翻越紫荆山,是我20多年军旅生活中终生难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