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倩 作
□陈莹颖
曾经那么地喜爱往水乡跑,沉溺于泽国那绵软的曲调、旖旎的风光。却不知自己潜意识的深处,埋藏着家乡那条蜿蜒清澈的小河。在悠远绵长的记忆里,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日常总到那条河边淘米、洗衣、涮菜、担水……正是这条记忆中的小河,承载了我蕴藏多年的水乡梦。
在涵江区涵东街道塘北社区,原有一条清可鉴人的小河。我家祖屋就在这条小河边上。河前方是宽敞的福厦公路,公路对岸就是远近闻名的涵江菜市场。菜市场临水而建,建筑风格与如今保存完好的“东方二十五坎”如出一辙,巧妙融水乡建筑与骑楼建筑风格于一体。各家商贩清晨开门,客人们沿水路乘小船上岸卖货,商户们则沿石阶而下,乘舟去外地进货,水上交通繁荣昌盛。市场上食品丰盛,涵江沿海滩涂赶小海收获的各种新鲜海产,在市场上都能买得到。每到夏季,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碟油酱腌制的小软壳螺。其口感Q弹、咸香,回味绵长。
“咸草顶”是涵江当地远近闻名的一条小吃街,从早到晚,人声鼎沸,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食客络绎不绝。每年暑假,我们这些在城里上学的娃娃都一窝蜂地回到老家。每天午睡起来,奶奶就带我们来到“咸草顶”围着“车丸”摊子买一碗香甜软糯的“车丸”吃。那许多年只存在于我记忆中的“车丸”,个个浑圆饱满,大小均匀,咬上一口顿时唇齿留香,生津止渴。曾经以为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汤圆品种,再无一种丸类能够出其右者。除了“车丸”,“咸草顶”上的小吃品种不胜枚举:“炕豆腐”、“炝粉”、“蚮猴”、“索粉”、“碗糕”、“煲糕”、“本舍豆”……这些当地特色小吃想想就令人满口生津、垂涎三尺。“蚮猴”名字特别有趣,其实就是新鲜海蛎用地瓜粉拌好后下锅烹煮,佐以各式调料,遂成其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碗糕”“煲糕”新出锅时滚烫甜香,糕质绵软细腻,入口即化,令人食过便难以忘怀。
“咸草顶”街上,每到清晨就听见挑夫挑着食担摇着铃铛叫卖。那声音久远悠长,仿佛从远古的旷野上传来,要飘到许久后的未来。还记得有一个挑“牛仔肉”的小挑夫,他卖的牛肉香嫩可口。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涵江“咸草顶”,就这样顶起了涵江人头上的一片天。
在塘北村,有最具涵江特色的天主教堂。小时候,每到酷暑午后,祖屋闷热,妈妈就会拿着草席,带我到天主堂楼上,和村里好多孩子一样,吹着凉风,听着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渐渐入睡。这座教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西班牙人兴建,民国时期重建,其哥特式建筑造型与涵江传统骑楼红砖红厝造型相结合。
骑楼,曾经是涵江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这种外廊式建筑风格,最早由“走番”的华侨从东南亚返乡所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涵江的骑楼还遍地都是,历经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如今这种涵江特色的骑楼式红砖建筑,只剩下了塘北村的天主教堂、“东方二十五坎”及塘头红砖古厝。
“东方二十五坎”也叫“镜鸿里”,建成于1933年,是涵江旧时货物进出口的中心,位于宫口河上游,由当时涵江首富商人陈氏兄弟一起斥巨资,沿河而建,是现存唯一一座体现涵江20世纪繁盛的商贸建筑。房屋造型是沿河修筑的上下两层连廊小楼,红墙瓦厝,欧式拱门,搭配无惧晴雨的中式长廊,中西合璧,造就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排列有序的圆形拱门楼影倒映水中,犹如“东方威尼斯”,成为涵江奇景,闻名遐迩。
鲜为人知的是,二十五坎北廊门上有“镜鸿里”石碑,为清末科进士张琴书写,书法苍劲有力,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其中间断的几坎,是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机炸毁。
每每回家乡,我都要旧地重游。漫步二十五坎长廊之时,就会想起与二十五坎身世略同的宫口河。姑婆家就在宫口河临街,开着小饭店,我们几个小孩从小就爱在那里玩。征迁改造之前的宫口河是古镇最繁华的中心,堪比周庄古镇。那时,省内外客商从山路、水路、海路纷纷涌入涵江,总是轮船穿梭,客商云集,人流如织,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其独有的乡土韵律,红砖骑楼衬托与渲染出水乡古镇的热闹与繁盛。那水、那楼、那桥,那空前繁荣的宫口河,状如“清明上河图”。
涵江作为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部分,原本就是八闽著名的古镇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些古厝、古建筑、古村落,尽管年代久远,幽暗的墙壁斑驳陆离,但横条与枝梁间残存的金漆透雕仍隐隐露出昔日的富丽堂皇与家族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