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兰溪到清华园65年

湄洲日报 2023年11月16日

木兰溪沿岸风光。 全媒体记者 蔡昊 摄

余寿文教授在清华大学讲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余寿文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我出生在仙游县,喝着木兰溪的水,在壶兰大地成长。我到过祖国许多地方,在不同的岗位工作,但不管身处何方,对家乡始终满怀思念和牵挂。

  仙游县实验小学和仙游一中是我的母校。我难以忘怀在家乡接受的中小学教育,也深感家乡非常重视教育。

  我读高中时,仙游一中开展向英雄人物学习的班级活动,邱少云、黄继光、吴运铎是同学们心中的楷模,学校有很好的教师队伍。老师们除课堂教学外,还带领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比如,物理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和装调当时很先进的无线电广播网,地理教师带领同学们参观晒蓝图。学校的科普、文娱活动也很多,有篝火晚会和鲁迅文章、臧克家诗篇朗诵等,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高中二年级,我们改学俄文,以前初高中也学英语,打下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大学二三年级时,我就能阅读英文和俄文的专业书和论文,扩大了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

  莆田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也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家乡的教育,给予我们莆仙学子很好的引导,树立了理想,也打好了文化的底子。

  我在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了65年,深知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清华大学教育管理领导岗位上,莆田高等专科学校领导林文扬等到北京走访。我认为,家乡要办好一所高等学校,提高办学质量,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我设法集聚清华大学十几位退休教师力量,发挥他们的余热,推荐他们到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土木系授课。他们培养过众多清华学子,教学经验丰富。任教期间,他们手把手地教授和讲解,让学校年轻教师跟着学习、快速成长。通过清华大学老教师数年的“传帮带”,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土木系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之后,我继续关注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帮助提升综合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李文正等莆籍侨胞的支持。后来,莆田高等专科学校顺利升格为莆田学院。

  当时,莆田高等专科学校还聘请了部分外籍教师,与本校教师一起开办“试点班”,俗称“海外班”,取得良好效果。“海外班”招收计算机、会计两个专业,学制5年,第一年学习英语,后4年学习专业。我考察过国内外上百所高等学校,对“海外班”的培养成果感到非常欣慰。

  几年后我曾经特地花一周时间,回莆考察“海外班”办学成果。每个将毕业的试点班随机抽10个学生以及若干位外籍和本校教师,分别召开座谈会,我们用英语对话。

  记得当时我在与一个女生对话时问道:“你是学计算机的,如果清华大学抽一个计算机的兴趣小组,你们也抽一个计算机小组,大家共同做一个项目,你看敢比不?”她回答:“有什么不敢?”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说明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

  她还谈及他们班有三个不错的学习方法:第一,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进一步自学,锻炼自学能力;第二,学生做项目,都是团队完成,各自发挥所长,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共同提升;第三,学习中遇到问题,也可以走出校门,请教科技企业的工程师、技术员、工人。

  能如此培养大学生,那国家的人才资源储备不就大大地丰富了吗?对大专学生来说,只要努力培养其自信心、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照样有底气。

  回京后,我写了一周考察报告,寄给莆田高等专科学校,为家乡高校发展尽绵薄之力。

  2001年以来,我曾多次回福建,也回到仙游一中。每次路过莆田,都会特意在莆田学院停留下来,作讲座、调研。现在莆田学院也有硕士点了。看到家乡高校的进步,我非常开心,也对其今后的发展寄予很高的期望——培养更多振兴中华的人才。

  木兰溪是我魂牵梦绕的“母亲河”。莆仙乡亲追寻木兰溪源头,我也为木兰源学校题写了校名。

  我曾经就读的仙游县实验小学校歌有两句歌词唱道:“我们的向上志,要比蜚山还高耸;我们的求知心,要比木兰溪水长。”这首歌,我记忆犹新,现在还会唱。

  涓涓细流,汇入江河,流向大海。从仙游一中高中毕业那年,我到福州,看见闽江;去上海,看到黄浦江;坐火车跨过长江、越过黄河,抵达北京,眼界开阔了。在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以后,我留校工作。这么多年,由于学术研究和工作需要遍访五洲四海,穿越大洲大洋,世界在面前打开。

  不同的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不一样,但都要开阔眼界,立大志向。我寄语木兰源学校的学子,爱家乡、爱祖国、爱世人。

  去年我在仙游一中作讲座时提到,希望家乡的莘莘学子,听百家言,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攀万仞峰。希望家乡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形成一条完整、顺畅、强大的链条,更好更快地发展。

  我要感谢家乡、母校对我的培养,衷心祝愿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记者聚焦

  □全媒体记者 李俊华

  心系壶兰大地

  情牵家乡教育

  余寿文是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教育、科研、学科建设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前不久,在北京的余寿文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我们的莆田”“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木兰溪”……乡音萦绕,深情流露。他说:“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但我仍然热爱着我们美丽的家乡!”

  “我是土生土长的莆田人,对莆田学院有着特殊的情结。看着莆田学院由专科院校成功申办本科院校,倍感振奋。2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莆田学院能继续往前走,培养更好更多的国家需要的人才。”谈及家乡高校的发展,余寿文寄予厚望。

  “得益于余寿文教授的鼎力支持,‘海外班’办学成效显著。”莆田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家荣介绍,余寿文不仅倾情参与谋划“海外班”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和竞争淘汰机制设置等,还引荐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这种创新做法,探索了有特色的办学途径,提升了莆田学院师资水平。

  莆田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志源说,当年余寿文“嫁接”清华大学退休教师到莆田高等专科学校授课,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莆田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清华大学退休教师无私的“传帮带”,至今让师生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