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兰溪裁弯取直示意图。 全媒体记者 蔡昊 摄

林国栋讲述木兰溪沧桑变化。 全媒体记者 杨怡玲 摄
□林国栋
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木兰溪宣讲员
城厢区霞林街道下黄社区原是莆田郊外一个蔬菜种植专业村,地处木兰溪下游弯道低洼地。木兰溪流域雨量充沛,以前,由于河道弯曲、断面狭窄,一下大雨,上游的水冲到下游,下黄就水流漫滩。为了与雨季、台风季赛跑,村民大多种植短期就能收成的蔬菜品种。即便如此,一旦水灾,就白忙活了。
年年水患,人心惶惶。1973年的水患,是我永生难忘的。那天夜里,我睡得迷迷糊糊,突然被屋外吵嚷声惊醒。我慌忙下床,“扑通”一声,一脚踩进水里,原来洪水已经漫进屋里。跑到门外,只见家家户户青壮年背着老人、孩子往外跑。沿途不少房屋倒塌,赶到村里运输蔬菜进城必经的木桥旁,听到一栋土坯房里传出女人惊慌的呼救声和孩子惊恐的哭声。水流太大了,冲毁了木桥,房子瞬间轰然倒塌。后来了解到,遇难的是一名孕妇和她年幼的孩子。时至今日,想起那个雨夜,我仍痛心不已。灾后重建,村民们一起筹资建造一座水泥新桥,命名“战洪桥”,寄托战胜洪水。
1985年,我当选原下黄村村委会主任。当时,我是城厢区人大代表。于是,每年区“两会”,我都提出治理木兰溪的种种建议。我连任三届村委会主任,一直为木兰溪治理而奔走、呼吁。
流经下黄的木兰溪河道呈“几”字型,水从上游顺流而下,可下游是羊肠水道,泄洪不及,必然受淹。传闻木兰溪要裁弯取直,但一直未动工。
1992年,在城厢区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之前,我听说10位以上代表联名可提议案。于是,我拿到议案表格,写道,木兰溪流经我区的阔口顶地段弯弯曲曲,每年汛期总要祸及我区,尤其是城南乡的下黄、顶墩、肖厝、坂头等村。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经通过勘测,规划将进行裁直。后来上级政府再度重视,初步拟出三个裁道方案,即大裁、中裁、小裁。我在议案中提议,采取大裁方法,治根治本。
我联系了同在木兰溪沿岸、同样饱受水患的肖厝、坂头、顶墩、南门、镇海、阔口、新溪等村居的11个区人大代表一起署名,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木兰溪裁弯取直建议的议案》。
裁弯取直是治理木兰溪水患的关键,但要将长达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掉近一半,当时全国没有成功先例。水利专家普遍认为,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行洪不畅,裁弯取直,抗冲刷难度大,不敢贸然介入。
1999年10月,第14号超强台风引发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木兰溪全流域倒塌房屋近6万间,被淹农田45万亩,近3万名群众寄居他乡,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直接经济损失达31亿元,木兰溪成了“灾难之河”。
这场灾难,牵动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的心。“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这句掷地有声的郑重承诺,改变了包括下黄在内的木兰溪沿岸水患受灾村的命运。不久后,木兰溪一期防洪工程方案定了,采取“改道不改水”的裁弯方案,拆除沿岸房屋,使河道成直线顺流,并加高堤坝进行治理。
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万分。村民们多年的期盼终于要实现了。
1999年12月27日,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了!那天,习近平同志将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并与当地干部群众、驻军官兵6000多人一道参加了义务劳动。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2003年,木兰溪裁弯取直工程完成。原来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为8.64公里,裁直比例开全国先河。2011年,木兰溪防洪工程实现两岸防洪堤闭合、洪水归槽,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彻底结束了莆田主城区“洪水不设防”的历史。
告别水患,莆田城区向南拓展,下黄从建制村变成城市社区,一跃成为功能完善的居住区和综合商务区所在地。战洪桥在木兰溪综合治理进程中拆除,原地建起安置小区。从前村民分布在村中7个区域,俗称七境。小区面朝壶公山,紧邻木兰溪,坐拥壶山兰水美景,故取名“壶兰七境苑”。
2018年,下黄居民搬进“壶兰七境苑”。心怀感恩的居民们在新家园建设中融入木兰溪元素。在战洪桥的原址依照原貌建设了“战洪桥”微缩景观,旁边的大石头正是当年战洪桥的桥墩。此外,还设立下黄村史馆,展示木兰溪综合治理艰辛历程。今年,小区在16号楼顶楼,新设两个沙盘,展示木兰溪综合治理前后下黄从“洪水村”到幸福苑的变化。
这些年,我退而不休,担任下黄老协会会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老体协主席、平安协会会长、计生协会会长等职务,越干越有劲。2020年,我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21年,我受到全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的接见。
下黄社区还成立了“林国栋老党员工作室”。作为亲历木兰溪水患的老人,我主动担任木兰溪治理历程的义务讲解员。今年9月开学季,下黄小学组织学生来到“壶兰七境苑”,在“战洪桥”微缩景观前上“开学第一课”。孩子们好奇地问我:“小区没有河,为何架一座桥?”我讲起下黄故事,让孩子们珍惜现在的生活,传承弘扬木兰溪治理精神。
今年,我受邀参加“福小宣·厢音”宣讲团宣讲。我常常带领参观者漫步木兰溪畔,介绍木兰溪综合治理后的成果以及正在建设的木兰溪“十里风光带”,深切感受木兰溪从曾经的“水患之河”成为如今的“幸福之河”。
记者聚焦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故事,绵延流长
从2018年起,央媒相继报道莆田木兰溪治理的生动实践。因曾联合木兰溪沿岸受灾村的11个城厢区人大代表提出木兰溪裁弯取直的议案,林国栋也成为“新闻人物”。
“得益于木兰溪综合治理,我们住进了新居,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如今,77岁的林国栋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近年来,我市纵深推进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集成实施“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工程,把木兰溪打造成为统揽莆田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的生态带、文化带、健康带、产业带、创新带,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木兰溪畔建起了步道,年轻人组建木兰溪跑团,老年人组成太极拳队,生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林国栋为宣讲而奔忙。他深情讲述木兰溪治理“沧海变桑田”的历史变迁,让人们了解木兰溪治理的艰辛历程和生动实践,感恩奋进,持续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