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莆阳

湄洲日报 2023年11月16日

莆田市博物馆馆内展陈。 全媒体记者 杨怡玲 摄

柯凤梅在市博物馆。 全媒体记者 杨怡玲 摄

  □柯凤梅

  莆田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馆员

  我是莆田“界外人”。1974年,我走出平海镇,来到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就读。那一年,厦门大学的考古专业第一次招生,大学老师问我要不要去。我对古汉语感兴趣,但对考古一无所知。或许是见我人高马大,适合扛锄头、抡铁锹、挖土坑、挑土担,老师就动员我就读考古专业。没想到,从此我一生都与文物打交道。

  我们那届考古专业只有10个学生,其中女生仅2个。考古是项苦力活,田野考古要一边挖掘一边记录,每一个地层代表一个时间段,其土质土色和包含物都不同,需用手铲仔细铲刮地面和四壁,把表面浮土和坑洼都刮干净才能辨别,而这只是考古工作中的一项。

  1977年,我从厦门大学毕业。当时莆田没有专门的文物机构,我到设在古谯楼的原莆田县文化馆负责文物工作。1986年,原莆田县博物馆在古谯楼成立,我担任副馆长,后来升任馆长。

  我先后在原莆田县文化馆、原莆田县博物馆、原莆田县三清殿文管所、莆田市三清殿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无论在哪儿,核心都是文物工作。

  这么多年来,我见证了莆田文化的繁荣发展,也经历了文物的修缮保护。

  莆田的兴化古城,原有4个城门,后来城门毁了,博物馆收了4个城门门额中的“来凤门”和“拱辰门”。有一天,有群众来报告,说在龙脊山纪念碑附近发现“迎仙门”“镇海门”。这条线索振奋人心,我立马带上人赶去现场征集。如今这4个古城城门门额都集齐了,完整地镶嵌在三清殿后院的墙壁上。

  1987年,城厢区下郑村(今龙桥街道泗华村)有一个村民来博物馆交了一件器物,说是在龙斑山找到的。器物上有铜锈斑,呈弧状长条形,有弦纹和圆圈纹饰。根据造型,我判断这是一件商周时期的劳动工具青铜钁。当时我非常激动,联系福建省博物院的专家一起探讨、鉴定、断代,确认这是莆田第一次发现青铜钁,也是目前我市唯一一件出土的商周时期的文物。

  在莆田市三清殿文物管理所工作时,我们征集了很多文物,有各个年代的石碑、石人、石马、柱础、井圈等,还开辟三清殿碑园收藏。碑园的宋徽宗《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为研究道教和瘦金体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祥应庙记碑》是研究宋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宝贵资料;摩尼教碑刻是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是研究摩尼教在莆田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

  莆田有1400余年建制史、1000余年建城史,有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上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参与了莆田地区的文物普查工作。当时普查范围包括长乐、平潭、福清、永泰、闽清、仙游、莆田,我是普查队队长。那时我结婚才5天,我爱人也在文化系统工作,也参与这次普查工作。我们一同下乡,同事们开玩笑说:“你们这是走遍七地的蜜月普查旅行。”

  商周印纹硬陶遗存是这次普查的重要发现。那天早上6时许,我们出发到埭头镇,吃了早餐就开始翻山越岭查找,到傍晚5时许,在埭头镇后郑鲎尾寨半山坡遗址中采集到彩陶片。这是我市首次发现彩陶,它与我省黄瓜山文化类型遗址出土物类似。这次普查共登录《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文物点862处。

  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是莆田市文物普查工作的总调度。这次共普查各类文物点1471处,其中复查635处,新发现836处。莆田地面文物古迹,数量多,种类齐全,分布广,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征,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时期莆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状况。

  通过考古,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的历史。比如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未开展之前,莆田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只有一件青铜钁。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商周印纹硬陶遗存和遗址35处,分布范围遍及沿海、山区和平原,填补了莆田新石器史前这段历史的空缺。2022年,在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中,首次发现了山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把莆田地区有人类生存活动的历史提早到距今2万年前。

  莆田是妈祖故乡,有大量妈祖文化相关遗存。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湄洲妈祖祖庙和宋代妈祖行宫平海天后宫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9月,海峡两岸同胞护驾湄洲妈祖金身巡安莆田,再次掀起“妈祖热”,让我想起两次护妈祖文物赴台展览的亲身经历。

  1993年12月25日,“福建妈祖民俗文物展”在台湾台南土城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开幕。展出为期半年,参观的台湾民众达80多万人次。我作为莆田的文物工作人员参加了整个筹展过程。那时,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对福、厦、漳、泉、莆、龙、宁等地的上百座妈祖宫庙和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进行调查,从中遴选出珍贵文物233件。其中莆田市的78件,主要有莆田市博物馆的藏品、市图书馆的文献书籍、从民间各妈祖文化机构借用的妈祖文物等。这场展览在海峡两岸引起极大轰动,尤其是我市东岩山天后宫保存的南宋木雕妈祖像,更是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

  2004年6月至9月,“湄洲妈祖文物特展”赴台展览。先后在台北市中山画廊、台南社会教育馆第一展厅展出,展品有160多件。前来观展的很多是妈祖敬仰者、莆仙乡亲。乡亲们谈论的话题,离不开妈祖,离不开莆仙文化,离不开家乡的风俗民情,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也感受到了妈祖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凝聚力。居住在台北的湄洲人蔡元顺夫妇参观后,打电话让乌丘岛的老乡一起到台北观展。乡亲们见到来自故乡的妈祖文物,自豪、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妈祖文物是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两次妈祖文物赴台展,使台湾妈祖敬仰者对妈祖文化的丰厚积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先行先试和桥梁纽带作用。

  2013年,我退休。此后仍在文物保护一线忙碌,指导文物保护,力求在传承中守望乡愁。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是莆田千年文脉积淀的精华区,承载着历久弥新的城市记忆,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街区保护修缮过程中,我作为文史和文物专家与莆田本地古建筑专家陈文忠、莆田古城文化研究专家萧亚生一起,踏遍古街的每个角落。3年时间,在“修旧如旧”的保护修缮中,这里重新焕发风采。在此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审中,获得国家文物局专家的高度评价。对此,我深感欣慰。

  在莆田找文物、修文物、护文物,一辈子从事文物工作,我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工作35周年证书”。在建市40周年之际,莆田正式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老文物工作者,我备受鼓舞,倍感骄傲。

  不久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妈祖故乡莆田在两岸交流交往上有着许多可圈可点的先行先试。作为两次妈祖文物赴台展览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我希望妈祖文物在今后两岸融合发展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也愿意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记者聚焦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鉴证莆阳

  见证莆田

  “建市之初,博物馆与几家单位一起挤在古谯楼,空间狭小,环境简陋。如今,新建的市博物馆已跻身全省一流馆,今年还入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柯凤梅经历我市博物馆的发展变化,感触颇深。如今,公共文化场馆的发展,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展陈内容、新颖的展示形式和有趣的互动项目,让过去冷门的考古、文博、非遗等,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时尚,也让历史文化遗产引起大众关注,促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市博物馆内保存着国家一级文物《设色星图》,引起中央媒体的兴趣。这是一幅绘着星图和罗盘,与妈祖文化、与航海有着密切关系的星图。10月15日,柯凤梅为媒体解读,从文物中探寻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轨迹。她说:“《设色星图》被称作明代的‘GPS’,印证莆田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交通贸易盛况,也反映历史文化深厚底蕴。”

  在建市4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复同意莆田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凝结着莆田人民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心血和汗水。

  “全力抓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光彩。”一辈子从事文物工作的柯凤梅希望保护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展现书香莆田、气质莆田、灵秀莆田、实力莆田风采,实现妈祖故里文化名城、山水诗画生态韵城、匠心智造产业新城、通江达海战略港城“四城辉映”,赋能莆田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