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桂峰

湄洲日报 2024年01月02日

  □赵鲜明

  桂峰位于“闽中明珠”尤溪县洋中镇的东北部半高山谷地,因遍植桂花树而得名。桂峰是北宋名臣蔡襄九世孙蔡长及后裔的聚居地,南宋淳祐七年,蔡氏择居桂峰后,取山川形胜之灵,得人文风俗之润,受理学之熏陶,承“耕读传家,经史名世”之祖训,尊师重教,诗礼并举,科第绵延,宅第连片,早在明时即为当地方圆百里内的名门望族。

  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桂峰,占地面积15.39平方公里,是福建省古建筑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整个村以蔡氏祖庙为中心,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分布于三面的山坡上,正面临谷,一条山溪贯穿全村,39座古民居点缀其间,其布局似凤凰展翅,“飞凤衔书”,体现了典型的“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桂峰环境典雅,明清古建,鳞次栉比,街头巷尾,作坊林立,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旋踵即景,文脉绵长是桂峰的主要特色。有人称之为令人遐想的“蔡襄文化、理学文化、耕读文化”的大观园。

  穿行于桂峰古村落,不时可闻到沁人心脾的桂香,嗅出一抹非常熟悉的人间烟火味;随处可见石砌古道与斑驳粉墙,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使人禁不住遥想当年此地的繁华景象。目光所及,无论是建筑构件,如斗、拱、梁、枋、翘角、门、窗、碑、坊、柱,还是室内的家具,几乎无处不雕,无雕不精。木雕、石雕、砖雕,雕有人物山水、名胜古迹、花卉动物等,无一不是历史、文化、艺术的结晶。这里的每一座民居,主体皆为二进制穿斗式二层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全是榫卯镶嵌而成,不用一钉一铁,且用料考究,做工细腻,设计巧妙,不仅是明、清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更是桂峰历史的见证。

  在桂峰民间,广泛流传着一首诗:“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诗的内容形象地概括了明代中期至清代乾隆年间,因尤溪至福州的官道经过,桂峰被时人誉为“小福州”,成为商贾小贩和达官显贵们往返的中转站。众多官家、学子、商人和艄排工人,从福州往返尤溪,必在此地住宿过夜。大量的物质、文化消费,在促进桂峰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商贸文旅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据记载,这期间蔡氏家族中功名成就者比比皆是,经商发财者不乏其人,有钱人在争置田产、山产的同时,也乘兴营造华屋,相继新建宅第近30座,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明清住宅建筑群。由此足以印证当时的桂峰,在商贸文化、旅游文化、古建筑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素有“山中理窟”“云霞仙境”之美誉的桂峰,地灵人杰,文化氛围浓厚,堪称是尤溪“农耕教育”的典范。来到桂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上一副石刻对联,文曰“三谏风高勋业在苏黄以上,九峰派衍渊源从朱李而来”。此外,这里还有一副尤让我兴趣盎然的对联,文曰“兰水家声远,西山世泽长”。以上两副对联皆表明桂峰蔡氏后人立志秉承先祖的立身处世之道,坚持奉行先贤遗训,以经史传家,从而使得历代儒风浩荡,人才辈出。据村里族谱记载,蔡氏自蔡长始至今已在桂峰繁衍34代,裔孙开基发展遍及各地。明清两代出有进士3名、举人12名、秀才412名。村里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个书斋,现存明清时期的书斋有“玉泉斋”“泮月斋”“后门山书斋”等。诸多古宅墙上张贴的科举捷报,至今依稀可见。这些优秀学子和历史文化名人,为当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崇文尚学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后,桂峰村考取中专以上的学生就达数百人之多。其中大学生107人,硕士7人,教授、工程师多人,真是“桂峰无今古,学海有后人!”如今,桂峰村依旧会把历届考上大学的学生写进族谱,或在祖庙、宗祠张贴公布。很多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海内外游客来此参观考察、探幽解秘或休闲消暑,都会惊呼:“桂峰‘处处名胜古迹,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名不虚传!”几百年来,风光旖旎的“桂峰八景”还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数百篇诗词歌赋。

  桂峰村对其保护与管理的“秘诀”是“保护为主、挽救第一、修旧如旧、合理开发”,力求最大程度还原保持传统古村落历史环境、建筑风貌、文化韵味,因地制宜,做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如今,桂峰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之瑰宝,已成为海内外游人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