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岛并进绘“三湾”诗画 港产城融合描“五区”愿景

——秀屿区以主题教育实干实绩实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湄洲日报 2024年01月09日

秀屿高铁新城初具规模,未来城市新中心正在崛起。

以港兴业 2023年2月1日,位于石门澳产业园的永荣新材料丙烷制丙烯项目开工,总投资396亿元。

落户石门澳产业园的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正打造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全品项涂料综合性生产基地。

福建LNG接收站自2008年4月接收首船LNG以来,截至2023年11月,累计接卸进口LNG超700船。

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在南日岛海上风电场完成安装,即将投产使用。

立足莆头港优势,国林木材产业园与莆头港联手打造“前港后园”港产一体发展新模式。

南日岛入选首批33家国家级“和美海岛”,2023年10月28日,“福往福来”湄洲岛—南日岛海上游航线首航。

港城崛起 2023年8月,位于高铁新城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莆田学校正式揭牌。

2023年9月28日,落户秀屿笏石镇的福厦高铁莆田站投用。

秀屿万达商业城成为秀屿首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依托土海湿地公园,土海片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靓丽名片。

秀屿力高仟喜荟首期住宅已交付,正打造秀屿首个以“潮派”为主题的城市综合体。

秀屿丰树综合物流园竣工投用,助力秀屿区打造闽东南沿海乃至福建省的物流枢纽。

强产兴城 2023年7月20日,总投资80亿元的永荣科技CPL一体化项目二期项目投产。

华峰华锦有限公司入围“2023年福建省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位列第39名。

上塘珠宝城已成为国内继深圳之后第二大银饰专业交易市场。

我市首个生命健康小微产业园——联东U谷·秀屿数智健康产业港项目加快建设。

南日岛深耕海洋牧场发展,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核心提示

  2023年,秀屿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围绕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聚焦市委“一五二三四”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抓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奋力推进“港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据初步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亿元、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7.8亿元、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亿元、增长5%;财政总收入30.2亿元、增长8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亿元、增长7%;农业总产值102.8亿元、增长4.2%;外贸出口总额28.17亿元、增长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0元、增长5.5%。

  2023

  回眸

  >>> 经济发展韧劲更足

  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全年安排重点项目257个,实现开工28个、竣工26个、新增入库81个,65个省市重点项目总投资1400亿元,项目数、投资规模均居全市第一,28个省重点项目超序时18.1个百分点。特别是永荣CPL二期顺利投产,建成全球最具规模的己内酰胺生产基地;中锦PA6扩建项目竣工投用,成为全球最大的锦纶聚合工厂;全球首个漂浮式风电与网箱养殖融合项目落地投用。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对接洽谈佳通轮胎智能化工厂、天石源(二期)等项目37个,总投资479亿元;签约落地普莱生物、李时珍(二期)等项目42个,总投资277.4亿元。要素保障有力突破,在全市率先设立首个规模超亿元的县区产业基金,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21.52亿元,资金总量、增长率均居全市第二。

  >>> 产业升级势头更猛

  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活力迸发,永荣科技、华峰新材料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热电联产二期并网投用,石门澳港口建成全省跨度最大的封闭式储煤仓,全省首个LNG罐装运输项目海液通落地秀屿港;风电总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时,居全市第一;基诺厚普无菌注射针剂在全省率先通过美国FDA认证,全市首个小微产业园联东U谷项目一期封顶,总投资40亿元的普莱生物系列项目正式落地。海洋、数字、绿色、文旅四大经济动能澎湃,港口吞吐量突破1250万吨、增长18%,全省首个鲍鱼科技产业园动工建设,成立全市首个海洋经济科创联盟,6万方高端智能深海渔旅综合体“闽投秀屿1号”顺利下水,海发水产获评全省唯一“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东禹海洋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水产良种场称号。采木网、平行威客获评省数字经济创新“瞪羚”企业,中交数科平台实现当年度招引落地、当年度升规纳统;开通“福往福来”湄南航线,举办全国海钓邀请赛暨鲍鱼文化节、福建首届开海文化季、沙滩露营节、潮汐音乐季等莆阳系列活动30多场,埭头镇获评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

  工艺美术、食品、鞋服三大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印象上塘”商标完成注册,国检集团质检实验室落户上塘,举办首届中国(莆田)佛教造像艺术展览会、第四届“七夕”上塘银饰小镇缤纷季活动,实施CFPC数字化木托盘项目,建成莆头国林木业城四期。

  >>> 城乡融合风貌更优

  实施城建项目85个,完成投资123.6亿元,国道G228、笏石大道开工建设,福厦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涵港大道提升改造、华安路等4条道路建成通车,新改扩建市政道路9公里,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扎实开展城市功能品质三年提升行动,区图书馆竣工建成,新增口袋公园5个、公园绿地10公顷、福道3.5公里,完成主干道绿化花化彩化提升11公里,整治城区易涝点10个。

  持续深化“1镇12村3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投入3700万元实施重点项目41个,完成127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埭头石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月塘东潘获评省级“森林村庄”,笏石苏塘中天农业股份合作社在全市率先实现普惠分红,埭头安民铺乡村记忆馆建成开馆。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建成农村污水主干管680公里,修复缺陷污水管道11条,整治河湖“四乱”233个、入海入河排污口99个,近岸海域国省控点位优良比例达100%、全省第一。

  >>> 人民生活品质更佳

  把财力向民生倾斜,投入22.8亿元发展民生事业,占全年财政支出77.3%,用心办成45个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施24个教育项目,新增6240个学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莆田学校揭牌落户,市实验小学秀屿分校、莆田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8个项目建成投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市第一医院新院区前期工作加速推进,区第二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等5个项目建成投用,7个镇卫生院与市级三甲医院全面建立合作关系,投入5078万元采购医疗设备更新升级,建成10个“名医工作室”,投用“远程高清视频门诊平台”。

  2024

  展望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按照区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绿色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突出以港兴业、强产兴城、产城联动,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海洋富区、工业强区、物流活区、新城旺区”战略,为奋力答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的莆田答卷贡献秀屿力量。

  奋斗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财政总收入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5%,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农业总产值增长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坚持稳中提质,推动经济追赶超越

  狠抓项目扩投资。以项目建设牵引投资增长,安排重点项目212个,年计划投资236亿元。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机制,全力推动永荣PA66、丙烷洞库等64个项目快开工,赛纤新材料、高端纺织面料等47个项目快建设,益杰智能化车间、石门澳污水处理厂(二期)等31个项目快竣工。以更大力度抓招商、引项目、聚龙头,招引落地30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超3个、亿元以上项目超15个,总签约投资额突破150亿元。

  兴商活贸添动能。推动力高仟喜荟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支持铜锣湾·万达创建省级美食城,引进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超10家,新增限上商贸业和规上服务业企业超150家。以莆田国际物流港为枢纽,规划建设以木材、化工新材料、粮食等为主要品种的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和区域性集配分拨货运中心。依托中海油LNG,加快冷链物流产业链布局,积极推动邮政分拨中心落地开工,佳通(二期)、海洋食品供应链基地签约落地,加快栢合冷链、博普医疗等第三方药品库招商,积极拓展综合保税、高端制造等服务功能,全力构建辐射闽浙赣湘粤,链接台湾、东南亚的高效物流网络,争创闽东南地区标杆性产业供应链物流示范园区。实施电商总部转型回归工程,孵化培育一批MCN机构、网红主播、带货达人集聚发展。引导企业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海外仓模式,强化与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全力打造链条完备的电商供应链基地,力争限上电商零售额增长30%以上。

  强企育企促转型。持续完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力支持永荣、华峰、三棵树、佳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指导帮助28家以上企业“小升规”,加快形成大企业“头雁”领航,中小企业“群雁”齐飞的发展格局。

  坚持链上发力,构建现代产业集群

  推动新兴产业向高而攀。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引入金融“活水”,设立一支产业基金,开工建设循环再生绿色功能性材料产业园、三棵树一期二阶段、碳三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投产达凯水性油墨等项目,推动永荣建设小微科创园区,招引原料药等“专精特新”企业入驻,策划中沙石门澳高端石化新材料基地,承接福建石化产业链延伸,发展壮大非炼化一体化的化工新材料产业,聚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扎实推进LNG冷能耦合储能项目前期,开工建设LNG7#罐、平海湾海上风电场DE区等项目,规划建设国家级LNG冷能梯级利用示范园区,拓展风机智能化运维等产业,打造集气电、风电、光伏于一体的能源产业集群,推动总装机容量突破260万千瓦,努力创建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生命健康产业,推动GNP转GDP民资回归,开工建设普莱生物、高端原料药等项目,建成投用联东U谷、李时珍、栢合冷链药械库等项目,力促健康力拟上市主体搬迁落地,抢抓国家药监局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政策机遇,大力扶持基诺厚普等高精尖企业快速成长,高规格办好首届中国(秀屿)健康产业展览会,扩大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秀屿片区影响力。

  推动四大经济向强而行。深挖资源优势、做足融合文章,以“四大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全力打造经济新增长极。数字经济,拥抱新一轮数字浪潮,加强华峰、永荣等龙头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孵化、培育省级数字经济创新企业4家,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瞄准平台经济、电子信息等重点赛道,引进龙头企业和示范项目3个,提升壮大数字产业链。海洋经济,深入实施“海洋富区”战略,加快推进海产品交易中心、南日鲍底播立体养殖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科创联盟、中国海洋大学教学科研基地优势,深耕种苗培育和水产繁育,做优做强渔业“芯片”。用好用足“闽投秀屿1号”深海智慧渔旅、“国能共享号”漂浮式“风光渔”融合等平台,延伸拓展深远海智能养殖、休闲渔业、海上风电等产业链条,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全面深化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推动海洋经济向智能化、现代化、高端化转型升级。绿色经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深化木兰溪土海流域综合治理保护,支持湄国投经开区创建省级低碳园区,高标准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建设,进一步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增长模式。文旅经济,依托“一园一岛三湾”,串联A级景区、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等旅游资源,加快土海湿地公园争创国家4A级景区,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做活“五彩秀屿”旅游品牌。突出湾岛特色,以南日岛全域开发为抓手,加快垦区渔旅融合项目建设,完善游客中心、海钓船等基础配套,建成投用云海山庭、珊瑚酒店,升级打造一批“精品民宿”,高质量办好全国海钓邀请赛等知名赛事,探索渔旅融合新模式,叫响、擦亮南日岛文旅“金名片”。

  推动传统产业向优而进。坚持品牌化引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工艺美术产业,实施木材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建设木材小微产业园、创禧木业城,培育壮大国林木材产业园,打造年产千万片的绿色生态木托盘产业基地。持续盘活沉淀资源,加快银饰标准化厂房建设及招商,依托抖音QIC仓,大力发展电商直播,办好佛教造像艺术展览会等大型展会活动,持续推动传统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鞋服产业,聚焦“一根丝”到“一双鞋”,招引落地一批鞋服优势企业,合理规划布局鞋服小微产业园,重点推进华峰华锦纺织、赛纤新材料、丰弛鞋业、益杰新型材料等项目建设,扶持创信纺织等3家企业升规纳统,支持华峰等龙头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5个,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食品产业,提速建设鲍鱼科技产业园、南日岛东部海产品加工园等项目,对接中国轻工联,招引一批食品龙头企业落地,抢滩预制菜风口,深耕南日鲍等“秀”字号拳头产品,大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推动LNG冷能创新利用,加快打造集预制菜品研发、加工、销售、冷链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布局,助力“舌尖”经济加速腾飞。

  坚持内外兼修,促进城乡一体融合

  以系统思维统筹片区开发。深化“北联东拓南进”,以高铁片区为核心,串联北大附中莆田学校、市第一医院新院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优质配套,完善商业、住宅、基础设施等功能布局,加速打开莆田“南大门”,打造城市新中心。以清塘大道为主轴,加快坝津、土海片区连片开发,增强万达广场、假日酒店、土海湿地公园辐射扩面,丰富商贸、休闲旅游、康养等业态,点燃消费新引擎。以城东片区为延伸,打响毓英中学、城东实验小学、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品牌,建设力高特色美育基地,打造教育新地标。持续优化城市路网,推进国道G228、笏石大道、八二一大街南延伸段等主干道建设,建成毓秀东路、笏西街、西杨街等22条市政道路,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拉开“四纵四横”城市框架。

  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气质。围绕“一大道、两步道、三馆、四城”布局,着力建设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城市治理和谐有序、人文底蕴充分彰显的宜居新城。聚焦生活品质提升,打造绿色休闲游憩空间,开通土海湿地公园“水上巴士”,建成五侯山“福”文化长廊,新建口袋公园5个、顶社河慢行步道3.5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7.5%。

  以融合理念深耕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东庄省级特色镇、省级试点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东庄康养旅游、南日海洋牧场、埭头安民铺3大片区创建,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振兴“秀屿样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产量3.9万吨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实施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坚持绿色发展,厚植生态文明底色

  绘就“污染防治”图景。坚持PM2.5与臭氧联防联控,开展颗粒物污染整治,加强制鞋、家具等重点行业VOCs全过程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于95%。强化内河水质监测,加快城市污水管道修复和雨污分流改造,新建修复污水管网20公里,实现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勾勒“节能降碳”新景。力促石门澳产业园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佳通、永荣等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推进三棵树分布式光伏、湄洲湾外海海上风电场等项目。建立蓝碳价值创新转化机制,持续深化蓝碳市场化开发交易。

  扮靓“绿水青山”美景。全面推行“双河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擦亮“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底色。强化海漂垃圾治理和入海排污口整治,加快平海湾、南日湾“美丽海湾”建设,近岸海域国省控点位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

  坚持创新突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构筑临港产业“强磁场”。推动“五港联动”,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500万吨。推动海液通“秀屿—印尼”罐装LNG航线班轮化,加快建设闽东北协同发展区10个重点协作项目。

  夯实改革发展“硬支撑”。全面深化“一国三秀”改革,力争2024年底资产总额超300亿元。深入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建设标准化厂房18万平方米,盘活存量空间、低效用地200亩以上。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引进高质量企业3家以上。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实现电子证照应用率99%以上,政务服务非常满意率99%以上。积极引进省市高层次人才、工科类青年人才20人以上。加强海峡两岸生技等产业领域合作,积极创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坚持人民至上,提升幸福生活品质

  全身心补短板、惠民生。北大附中莆田学校力争今年9月份实现开班招生,提速推进毓英学校等17个教育重点项目,新增5160个学位。上半年开工建设市第一医院新院区,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面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行动。

  全领域优保障、强治理。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力促刘厝、度田等8个棚改项目竣工交付。新建19个长者食堂,新增200个以上托位。

  本版组稿:秀屿区委报道组

  摄影:蔡昊 陈斌 林罗晓 梁龙龙 朱舒 林华 杨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