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思故乡

湄洲日报 2024年03月12日

  □曾元沧

  去了贵州才知道,赤水河有个别称:美酒河。远远望去,横刻于对岸峭壁上的“美酒河”三个字,陈列着上下丈余空间。中国多款美酒中都蕴含着赤水河的奇妙因子。特殊意义上可以这么说,赤水河乃是一条龙,一条金龙,有了它的存在,才使得贵州得贵,使得贵州多彩,使得贵州不无神秘……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情愫总是跟着我,恰如“月亮走我也走”似的。去年五一节前夕,我随“海内外作家赴黔采风团”千里迢迢踏访贵州,去了遵义、茅台、赤水等地。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触景生情,一心两用,在观察当地的同时,寻找莆田的影子。

  来贵州之前,对贵州的了解少得可怜,只知道它地处高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加上一个成语“黔驴技穷”。到了贵州,才知道“三日”“三尺”之说是被夸大了的。我们在那里八天,只降过一次小雨,也许是正好碰着了多晴日子,也许是如今的气候变得和过去的不一样了。贵州山连山,山套山,“一山放过一山拦”,但也有群山环抱的平地,即使是梯田,一块块也不算小。

  事有奇巧,莆田市有座凤凰山,遵义市也有一座凤凰山。遵义是围绕着凤凰山布局、扩建的。山上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由邓小平同志题字,造得既漂亮又气派。站在心中与面前的两座山之间,让人遐思无限。

  我的耳朵非常“尖”,那天晚上在霓虹闪烁的遵义街头,有几个小伙子聚在店门口玩牌,听到他们唇齿之间经常吐出一个“有”字,我就把他们定格为莆田人,上前一问,果如所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和他们攀谈得知,他们分别是莆田灵川和华亭人,来遵义多年,有的开金银加工店,有的开糕店,也有开点心店的。

  在茅台镇,看到一辆大巴士停靠在镇上,车头贴着一张“厦门——茅台”的标志。我试着用莆田话向司机喊“莆田老乡!”不想又被我叫对了。我知道莆田人当司机的不少,命中率竟如此之高,真是始料未及。

  茅台位于赤水河畔,红军“四渡赤水”的第三渡就发生在这里。此地以出产茅台酒闻名于世。在茅台酒厂听了介绍,才弄明白为什么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那么喜欢茅台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用它宴请贵客,一次又一次向外宾推荐,把它称为国酒,原来当时缺医少药的红军用它疗过伤,还把它作为投入战斗的壮行酒。得解茅台酒与红军的这层情缘,实乃一大收获。茅台人在厂内造了一尊高大的周恩来铜像,把他敬为“国酒之父”。

  据酒厂当家人说,曾经有人建议在贵州交通方便的地方造一家酒厂,生产茅台酒,结果以徒劳告终。权威的结论是:离开了茅台,离开了赤水河的水,缺少当地特殊的气候和泥土中特有的微生物,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茅台酒来的。

  从茅台镇到赤水市,驱车得走三四个小时。途经乌江、金沙江,不由想起“乌江天险重飞渡”“金沙水拍云崖暖”等豪迈的诗句,一路上激动中接受洗礼和教育。赤水是座玲珑剔透的小城,市区只有六万人口,是我国唯一以市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千瀑之市”和“桫椤王国”的美誉。两亿年前,桫椤树和恐龙同生共荣,而今这种树全世界几乎灭种,这里却有四万余棵,且长得很精神!人们可以据此尽情想象这一带的生态环境。赤水的植被保护得非常之好,近年来的经济却获得了高速、高效的发展,实实在在的小康户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六以上。

  高兴的是,这里也有莆田的影子,那就是赤水亦种荔枝。大家认真听着主人介绍,我却走了神,想着莆田木兰溪两岸的荔枝带,还想起郭沫若同志给莆田留下的“荔城无处不荔枝”的诗句。

  对莆田人的吃苦耐劳精神,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莆田人,千山万水阻挡不了莆田人前进的步伐。但是我在各地所见的莆田人,包括在遵义街头遇到的,大多数是零散的谋生者。我到过内蒙古,在当地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有莆田人在做米粉,他们叹息生意平平,生活艰难。两年后我再下内蒙古,又得便去看老乡,他们的生活状况没有什么变化,依然叹息连连。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由此我想到,一个城市、一个整体,应该有大思路、大手笔。这就需要审时度势,科学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培训力度,掌握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各方面的潜能去抢占市场份额。一句话,摸准市场脉搏,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以创新求发展。莆田人是聪明能干的,要紧的是有序地组织起来,捏成许多个“拳头”,有力地打出去。

  欣见,莆田有了守正创新的好气象,正在日夜兼程朝前赶。火车站广场上的巨大鞋雕,那是鞋城的具象表达。再就是莆田桂圆,有了统一规划,扩大优良品种的栽培规模,全过程科学管理,鲜果子传统加工,销售渠道四通八达,跟上海滩续接百年商缘,与外交部达成伴手国礼。莆田桂圆,不是茅台亦飘香……莆田与赤水河远隔千里,同样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请允许我改动一下诗句:我寄乡心于明月,随君直到木兰溪。贵州之行,我一直在寻找当地和莆田的相似之处,捕捉莆田的影子,连我自己也说不清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