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木兰溪治理精神 打造培根铸魂新阵地

湄洲日报 2024年04月26日

  □吴燕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木兰溪治理是一部展现中国式实践智慧的生动画卷,凝结着“为民大爱、无私无畏、科学治理、敢想敢做、久久为功、艰苦奋斗”的精神,汇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时代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留给莆田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木兰溪治理精神及其孕育的莆仙文化,承载着个体最为熟悉的“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情感联系,是打造培根铸魂的“强磁场”,教育者要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充分发挥木兰溪治理精神的育人价值,引导青少年从“根”上找寻个人成长的意义起点与价值归宿,唤醒他们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做一个有根有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立足莆田地域文化特色,依托社区文化建设,构筑沃土培根润心

  社区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场域,是贴近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重在借助当地生活共同体熟悉的民约乡规,让居民在共同参与行动中重拾集体记忆,在群体认同中塑造个体的价值观。

  莆田素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享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南宋名相陈俊卿名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家训流传近千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意指父母再穷再苦也要重视培养孩子,勉励学子即使身处困境仍要自强不息、勤奋求学,做人要如同松柏般坚贞不屈,恋祖爱乡,报效国家。在这独有的精神内核的浸润下,莆田地域走出了一代又一代心系家国的杰出人物。家风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剂教育良方。面对着互联网的影响,莆田市启动好家风入社区,以“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的落户”“大手拉小手和美家风伴成长的讲师团”及“书香润家庭的亲子互动阅读活动”等活动为抓手,通过社区文化新风尚的建设来促进好家风好家训融入每个家庭,让“立松柏之志”的人格理想薪火相传,培植下一代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与热爱。

  同时,莆田市深挖自身深厚的“非遗”文化民俗底蕴,依托春节元宵等重要传统节日,以“非遗+体验”的新模式,在“以老带新、轮番上阵”的沉浸式参与中溯源寻根,唤醒情感粘连,增强文化认同,提升家国情怀。

  二、抓好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弘扬木兰溪治理精神,奠定铸魂育人的认知践行基础

  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是推动木兰治理精神的教育转化,促进个体提质认知、增进认同、落地践行的主渠道。

  首先,课堂教学是快速便捷传播文化思想的重要手段,学校要在顶层设计上全盘统筹,立足培养时代新人的逻辑思路,梳理提炼木兰治理精神中最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精神,结合当地优秀民俗文化等精准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如莆田学院成立了木兰溪综合治理研究院,将木兰治理精神植入各专业学科教学,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时了解木兰治理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激发个体“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自觉自愿。

  其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其自身的文化素养是吸引学生“向师性”的磁铁,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是一种教育的软实力,是推动学生认知认同的最大感召力。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既要筑牢传统课堂主阵地,也要学会“破圈”跨界当“网红”,依托网络新媒介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准确把握青少年的偏好,借助莆仙优秀文化天然亲缘性吸粉引流,实现对青少年思想引导和价值澄清,在情感共振中筑牢初心与使命。

  三、推动社会教育全面发力,唤醒主体意识,共筑同心圆

  随着青少年对移动社交媒体的依赖加强,舆论导向、网络生态等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价值认同的影响力加大,社会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就愈显突出。教育者要主动跨出传统的教育场域,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充分发动和联合各界的社会教育资源和平台,打造“生活即是教育”的社会大学堂,推动社会教育全面发力,让青少年在生活无声滋养中自觉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首先,重视和加强新媒体对木兰溪治理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积极建构,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抖音、微信等平台,踩准他们的“嗨点”“潮点”,用他们记忆里熟悉的DNA文化,再造新圈层,在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中推动青少年的聚集与融合,赓续木兰溪治理精神的血脉,继承与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发时代新人应有的精气神。

  其次,教育终极目的是唤起个体主体意识觉醒,围绕着这一目标,教育者通过“文化场景”中集体记忆来推进社会教育,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木兰溪治理精神与莆仙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欣赏认可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共同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引导他们去认清“我是谁”“想成为谁”,找寻人生意义,自信成熟地登上历史舞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绘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