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巡礼(四)

湄洲日报 2024年06月25日

  □陈金狮

  衙后邮局:近代外交家吴台故居

  衙后即县署衙门之后,亦称县后巷,东西走向,自“鳌石头”至“社衙头”,长约200米。其西端一段的古民居在旧城改造时被拆迁,故该地段的壶社诗人陈元璋故居、篆刻家游定远的碧藏楼、张氏清代旧居等均已消失,唯有东段两侧的民居尚保存完好,近年经过修缮后重现古街风貌。

  在衙后中段北侧,有两座建于清代的中西合璧四间厢红砖小洋楼,至今保存完好,其主人是莆田近代著名人物吴台。其中一座小洋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作为莆田县邮政局办公楼。

  吴台,字星夫,自号幼山,一生横跨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是个传奇人物。他与张琴、关陈謩、林翰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同科举人,被誉为莆田“四才子”。关陈謩与张琴分别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而吴台在废科举后考上大清法律大学堂攻读国际法。辛亥革命后,他出任国民政府会计核算司行走,后转任外交部总务厅科长兼庚子赔款清华大学基金保管委员会主任,1916年被派驻朝鲜仁川领事馆领事、汉城总领事馆领事,1927年调任外交部国际司帮办,次年回莆后积极参与慈善和教育事业,倡建惠儿院。1934年,他出任国民政府司法部文化司长。抗战爆发后,他随国民政府转武汉迁重庆;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1948年退休回家。新中国诞生后,他被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并聘为省文史馆馆员。他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以及对教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关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莆田县邮局迁往新址,从此衙后邮局废置。然而在1972年12月20日,莆田县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给毛主席寄了一封信,反映知青儿子上山下乡“口粮不够吃,患病没钱看”等问题。这封信就是从衙后邮局寄出的。1973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边读了由王海容转交的这封信后,当即亲笔给李庆霖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主席的复信也促使中央高层调整知青政策、补助生活困难等,改变了全国3000万上山下乡知青的命运。

  知青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知青也都有特殊的经历。正由于李庆霖给毛主席的信是从衙后邮局寄出的,衙后邮局成了一个值得纪念的场所。如今,这里是莆田市知青文化博物馆。在知青文化博物馆的外墙上,我们可看到当年李庆霖写给毛主席信的全文,以及毛主席复信的亲笔。在博物馆大门旁,设有“知青之家”接待室,而在博物馆的二层楼,分别设有“广阔天地”“知青文化”“莆田记忆”“知识青年”等陈列室,室内陈列着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老知青收藏的老物件,其中有褪色的提包、皮箱、保健箱,有老式的收音机、留声机、手风琴,有陈旧的闹钟、马灯、手电筒、碗碟、搪瓷杯、热水瓶等,而更多的是老知青们珍藏的像章、样板戏剧本等。在各个陈列室的墙上,则挂满了知青们当年奔赴山区、离开家乡、告别亲人、插队劳动的老照片,还有落实政策后回城与战友相聚的合影。这些老物件与老照片都记录了那段将被人们遗忘的历史。

  知青文化博物馆院中,塑起了一组知青奔赴山区插队落户的群像。他们背着行装,提着网兜,满脸春风,挥手向亲人告别。而在邮局左侧的树下,也有怀抱幼子的母亲与两个儿童向邮筒投信的塑像,以表此处曾是邮局。

  知青文化博物馆如今已成了游客的打卡地,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人进馆观瞻,尤其是莆田的老知青们,一批又一批相约前来参观。这些知青饱经忧患,已青春不再。他们睹物思人,回忆往事,感慨万千。他们在知青文化博物馆门前集体合影,作为“青春无悔”的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