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辉
在战国二百余年的历史中,弱小的魏国强敌环伺,生存环境欠佳,但却是最先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家,其奥秘就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当时魏文侯拜孔子的学生、百岁老人子夏为老师,在西河讲学。虽然真正从事教学的只是子夏的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但因子夏是各国士人的灵魂宗师,各国学子趋之若鹜,加上魏文侯对子夏异常尊重,全力支持,迅速使华夏文化的重心转移到了魏国的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魏国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后,人才辈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顺理成章称霸百年。
而魏国最终被秦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人才大量流失。魏国本来人才储备很多,但因为不知不觉间走上了贵族教育和精英教育路线,草根出身的人才得不到重视,难以脱颖而出,而且魏国国君一代不如一代,嘴里空喊爱才口号却总是干出叶公好龙的事,吴起、商鞅、孙膑、范雎都因为在魏国得不到重用,转而投奔他国,与魏国为敌,给魏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相反,秦国求才若渴、不拘一格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天下英才汇集,商鞅、范雎从魏国来奔,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基础。正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其实战国七雄都懂人才的重要性,但只有秦国做得最好,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更充分。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故宋代理学先驱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小窗幽记》也强调:“国家用人,犹农家积粟。粟积于丰年,方可济饥;才储于平时,乃可济用。”人才是立国之本和创业之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当提早准备,形成一个人才蓄水池,才能国泰民安。
人才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是最活跃、最持久、最有效的发展要素。领导者必须善于识人用人,不妒才,不压才,不轻才,不弃才,尊重人才,爱才用才,引才聚才,真正让人才大显身手,才能傲视群雄、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