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婵
记得小时候,在荔枝成熟的季节,村中荔枝树挂满红艳欲滴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荔枝香。乡邻之间总不吝分享,吆喝一声“一起来吃荔枝咯!”左邻右舍便纷纷前来,共享这季节的鲜美滋味。
新鲜采摘的荔枝,清甜可口,口感绝佳,尤惹人喜爱。苏轼更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对荔枝的百吃不厌。然而,这种美味的水果却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俱失”的特点。
古时,受限于交通和保鲜技术,新鲜荔枝颇为珍贵。即便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中讲述了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将新鲜荔枝运至长安,我仍怀疑杨贵妃是否真正品尝过新鲜荔枝的味道。
将荔枝制作成荔枝干是一种常见的吃法。荔枝干的制作方法相当简单,灼一下热水,晒干即可。我一直以为,一颗荔枝三把火,再晒一晒会更容易“上火”。但《玉楸药解》中提到“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荔枝干虽然口感不及新鲜荔枝,但其性质温和,补益无损,不易助火生热。北宋时期,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载了“红盐”和“蜜煎”两种制法。红盐法是将荔枝浸泡在盐梅卤和佛桑花制成的红浆中,晒干后颜色红润,甘酸可口,可保存数年不坏,便于运输。蜜煎法则将荔枝去浆后用蜜煮制,这与水果蜜脯制作原理相似。
近年来,荔枝的吃法创新让人料想不到。把荔枝去壳,将鲜虾剁成肉泥,填充入荔枝,大火蒸,肉汁与果肉融合恰到好处,相当美味。当然,还有增城的挂绿荔乡鸡、仙进奉荔枝船、金丝卡夫桂味球……荔枝与其他食材巧妙结合,是一种新鲜的美食体验。
我则喜欢在炎炎夏日,把新鲜荔枝去壳,用冰冻雪碧浸泡,撒上少许细盐。碳水化合物与盐、果肉交织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嗞……嗞……”气泡欢快升起,一口饮下,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