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锅灰

湄洲日报 2024年09月10日

  □易振环

  周末,我回趟老家,耳畔突然传来一阵“嚓……嚓”的刺耳声,便问母亲“有人在扒鼎”。母亲回说:“是呀,有人在扒鼎。”

  莆仙方言的“扒鼎”,其实是刮锅背的黑灰,因为方言称锅为鼎。鼎与锅均为烹煮食物用的器物,是生活必需品之一。只是鼎一般有三足两耳,使用时不需另置灶台。而锅没有。通常认为锅是烹煮食物或烧水的器具,如铁锅、砂锅等。以前在农村,家家户户摏土灶(柴火灶)或砌砖灶,灶身配置两口或三口铁砂铸造的锅。离灶门口近的锅称前鼎,用来煮饭、做菜、烧水等;距烟囱近的叫后鼎,以烧、蓄热水为主。燃料主要是木柴、树枝、竹篾、废木料等。由于燃料的特性,锅底外表容易附着一层炭黑小颗粒,如灰一般。因其阻隔了锅受热,于是便有了刮“锅灰”的做法。更有“三天一过扒,厄好去捡柴”的说法。也就是说,家里要经常扒鼎,才会提高烹煮的效率,比天天上山捡柴还划算。

  以前,每天清晨或傍晚,家庭主妇通常在自家门口扒鼎。她们小心翼翼地把锅倒扣在屋前的空地上,接着就抡起锄头,绕着锅脐转,一拉一推,刮掉锅背的黑灰,简称刮“鼎粉烟”,亦叫刮锅灰或刮“锅脐灰”。

  自古以来,鼎有着特殊意义,是家庭的“代表”,因为有鼎才是完整的一个家。扒鼎既是乡村生活的一种日常盥洗习惯,也是一种地域习俗。每到除夕,做年夜饭前,家家户户都会刮锅灰,迎接新年的到来。起初,刮锅灰声零零落落,时急时缓,不规整的旋律强弱交替。不一会儿,刮锅灰声响彻村头村尾,仿若千弦齐奏,东起西落,此起彼伏。后来,高潮逐渐回落,“嚓……嚓”声亦渐渐飘远消失,恢复宁静。此时,炊烟便陆续从屋顶袅袅升起。而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祭灶神,也要刮锅灰,意为驱邪、纳福。那天,落下的锅灰在地面“画”成一个个黑色的圆圈。传说,有了这个圆圈,灶公回家就不会迷路了。在莆田本地,满月后的婴儿若外出,须用锅灰抹婴儿鼻尖,叫做“挑鼎”。这是以“灰”代“鼎”,表示不会遇邪,不易受惊,平安出行。另外,谁家有吉庆喜事,如结婚等,也要刮锅灰。那种“嚓……嚓”的扒鼎声,如鞭炮,传递喜庆的讯息。

  扒鼎用锄头为工具,讲究技巧。如果在水泥或板砖上,那么主妇须用一只脚轻轻踩在锅沿上,防止锅越扒移动越远,刮不干净。另一方面,用锄力气不能太大,否则易弄坏锅,而不用力锅灰又耙不掉。所以,主妇十分注意把握力度,确保恰到好处,才能刮好锅灰。或许,这就是生活,矛盾或问题随时存在,看你如何来解决,实现你的目标。尽管过程不一,却也是一种努力,甚至“吃一堑长一智”,都在记述“厚积薄发”,最终迎刃而解。

  “锅灰”不是普通的“灰”,而是一种清热解毒的药,具有消毒灭菌的作用,学名叫“百草霜”,具有较高药用价值。以前农村阉割猪仔后,阉割人员叫主人拿点锅灰,涂在伤口处。这样伤口就不会感染,几天后自然愈合了。若遭遇小擦小伤,用锅灰止血,简单有效。

  时代变迁,尽管大锅(鼎)烧出来的饭菜好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家庭做饭、炒菜、烧水等,用的是液化气、电等能源,很少“烧柴草”,也就没有锅灰了,刮锅灰也越来越少见,小时候常见的场景,已成了乡村记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