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萩芦镇梅洋村打造低碳生态茶品牌,做强茶产业。

双福村举办的丰收节别有一番“丰”景。
□全媒体记者 傅梅香 通讯员 林亦霞 陈琳 姚华锋 文/图
涵江区紧扣乡村全面振兴主线,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以商招商做大农村特色产业、丰富农文旅融合发展业态等,进一步激活集体经济引擎,实现村民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近年来,涵江区从“造血”入手,引导各村因地制宜盘活资产,发展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去年,全区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行政村超50%,农民人均收入达2.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缩小至1.8。
盘活资产 激发新活力
走进涵江区国欢镇码头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气象。一排排农家别墅错落有致,村民们骑着电动车相约到附近工厂上班,村口大街上店铺林立,川流不息。
码头村原是全区蔬菜种植专业村。该村抓住旧村改造全市试点村的有利契机,整合土地资源,建起230多幢“一户一宅”模式的农家别墅和4幢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同时实施“五改”工程,提升村容村貌。村改后,村民们在家门口上班或出租自家店铺“旱涝保收”增加了收入。
“我们利用优越位置、便利交通、人流量大的优势,统筹谋划,将4栋标准化厂房全部出租,年均创造村集体收入250万元以上。”码头村党支部书记邱金焕告诉记者,目前已吸引南方苹果服装厂、索能电子厂等近20家企业进村投资兴业,外来人口达1万多名,沿街商铺200多家,形成农、工、商、贸多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持续激发村集体经济“造血”动能。
强村不忘惠民。近年来,该村拿出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春节慰问60周岁以上村民,为村民缴纳医保、意外保险等,真正实现村民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村里有新建的小学,有‘15分钟便民服务圈’,原来闲置的农房成了‘香饽饽’。有些村民通过出租店铺和套房,每个月可收入租金几千元,高的达上万元。年轻人也‘回归’家门口就业,幸福感满满。”谈起村里的变化,老人候文桂喜笑颜开,“村集体经济增收,为村民办的实事好事也多起来,大伙儿都给好评。”
与码头村一样,涵江各村也积极摸清各种闲置低效资产资源,通过分类施策、强化管理,将“沉睡”资源变为“活力”资产,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国欢镇林柄、洞庭、黄厝等3个村聚焦企业多、商贸业较为发达的特点,利用上级补助资金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6万元;白塘镇显应村盘活村集体闲置店面3处,每年增收约10万元……眼下,各村因地制宜,让闲置资产再“生金”。
做强产业 澎湃新动能
近日,位于大洋乡瑶山村的涵江区植能农业商行的红薯基地迎来了丰收,田间地头呈现出一幅产业兴、秋收忙的美好景象。
“这里土壤肥沃,生态环境好,通过村办企业招商,我们来这里投资农业项目。”涵江区植能农业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7月,他们在瑶山村流转80亩土地种植地瓜,亩产达2250公斤,亩均收益五六千元,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曾几何时,地处偏远山区的瑶山村因产业停滞,导致村集体经济依赖“等靠要”。穷则思变。去年,村办企业莆田市优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今年初,优盛公司与村委会签订220亩土地流转协议,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集水稻生产和蔬菜于一体的稻菜轮作基地。
金秋十月,优盛公司种植的大米因口感软黏香滑供不应求。村党支部书记柯芳勇说,目前优盛公司正在申请“瑶山大米”的商标,继续做大做强稻米产业;公司还通过以商引商,帮助村里引进了大洋万杉企业、涵江区中药材种植基地、福建省三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流转田地1000多亩,不仅让村集体和村民有“田租”收入,还可以在家门口当“农工”拿工资,实现“一田双收”。
柯芳勇说,他们正在探索“跨村联建”模式,与大洋村、车口村等相邻村抱团发展,扩大特色产业优势,做好“借绿生金”文章,建设“千亩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30万元。
产业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涵江区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力发展米、药、果等绿色生态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白沙镇广山村引进莆田市兴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探索“村企”合作模式,成立莆田市广山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运营“广山印象”抖音号,开通“书记带货直播间”,推介本村农特产品。江口镇大东村引进莆田市信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进建设数字示范农田、数字种植服务平台、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等,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入股投资建设信田农业的“冷藏中心”,每年按固定年化收益分红。大洋乡建设中药材科技小院,做活“林+药”文章,带动村集体增收18万元。庄边镇因地制宜,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科学合理规划“林下+N”项目和竹产业项目。其中,“林下+N”项目以松树砍伐绿化造林为契机,利用已砍伐的地块种植绿桐,预计流转期内可实现村集体收入增收28万元。竹产业项目共流转改良竹林地面积约1.6万亩,预计流转期内给村级带来收益约640万元。同时,建设乡村振兴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促进竹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基地已有两条生产线,日产竹材15吨;打造“望江萩水”品牌笋干,年产竹笋400吨以上,带动群众增收约400万元。
文旅赋能 蹚出“新路子”
欢喜稻田咖啡馆、隐舍茶院、听风小筑……每逢周末,白塘镇双福村便吸引了一批游客前往打卡,游玩。
近年来,双福村依托荔林水乡自然禀赋,立足城郊融合型村庄特点,巧妙融合荔枝文化、“福”文化、明清古厝文化和回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将古厝、古巷与古荔林带连线连片开发,打造了一条“水上游、陆上观、田里玩”的乡村体验式旅游路线,呈现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吸引八方游客。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来源于农地流转、集体闲置房屋租赁、游船等业态。
涵江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肖爱国告诉记者,双福村正在探索整村运营和整体开发思路,通过引进第三方对整体产业进行整体策划、招商、运营,实施创新创业主理人计划,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新业态,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将双福村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以文旅破局,让文化资源、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不只双福村。萩芦镇南下村将温泉康养旅游作为龙头产业,引进高素质管理团队,做大“萩山来信·南坛温泉”文旅品牌,依托“镇企业+南坛温泉度假村公司+村集体”模式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拓展南坛温泉产业链,培育萩芦旅游新热点。白沙镇坪盘村立足特色农业,以花为媒,大力开发旅游项目,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容,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商贸”互动融合发展,使“赏花经济”成为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好产业。萩芦镇梅洋村引进台籍专业团队,发展茶园采摘、观光旅游等农旅融合项目,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江口镇东大村打造蒜溪流域侨乡文化区,投资建设了溪栖里露营基地、悠悠茶餐厅、迎仙驿民宿,丰富东大村文旅业态,推动文旅资源向资产转化……农文旅融合发展,蹚出“新路子”,催生“新业态”,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