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第44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不仅是中国,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当成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春节已经成了世界性的节日符号。春节申遗成功,是锦上添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百花园,更有利于春节文化的保护。
值得重视的是,虽然春节在国内的影响力没有消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传统年俗文化也有“断代”之忧。比如现在不少人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就在于一些春节民俗文化被淡化、淡忘。还有不少年轻人不知道春节文化有些什么,对春节文化不感兴趣,不积极参与等等。
春节申遗成功,体现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肯定,也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穿透力。与此同时,也要将此当成更好保护与推广春节文化的契机,加大对春节文化的保护力度。
春节申遗成功并非最终目的。春节传承千年,历久不衰,让春节文化更好传承下去,并让其能发扬光大,需要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系统地对各地的年俗文化进行整理、挖掘,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春节文化。
对于春节文化,既要着眼于传统,也不能故步自封,还要与时俱进,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春节文化。比如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年俗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风尚、新活力,不能就此认为传统年俗被“侵袭”了,春节文化就此变得“不纯”了,这些新风尚、新活力的加入,反倒丰富了年俗文化、春节文化,丰富了人们的春节文化生活。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春节申遗成功,丰富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春节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重视创新,更好地弘扬与传承春节文化。这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凝聚力、向心力,也能让“中国节”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