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桥上暖心事

湄洲日报 2025年01月21日

  □陈锦

  在民间的传统观念上,年暝(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而年暝廿五(腊月廿五日)则是一年中“最大”的日子。

  所谓的“最大”,就是最神圣,需恪守的禁忌最多。民间认为,这一天是天神们游走人间、考察人间善恶的日子。所以,作为被考察对象的人,这一天要小心翼翼,大抵除了礼拜神佛,便是诸事不宜。

  就在大多数民间仔细度日的当儿,枫慈溪下游的太平桥上却是另有一番景象:桥上聚集了许多衣装褴褛身背“乞吃包”(乞丐的袋囊)的乞吃,集镇及周边的商贩、农人们,则扛着囊袋分别从两头上桥,依次给“乞吃”(乞丐)们散发铜钱和米、谷,直至囊罄袋空为止……这就是枫亭人特有的腊月廿五之“施济日”。

  当年初闻枫亭有这么一种民俗活动时,颇觉暖心,一句话,这种施舍行为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因而非常赞赏枫亭老乡特有的同情心。

  “喜舍布施”固然是传统民间的寻常行为,但这种行为更普遍地体现为与民间信仰有关,重“神”而轻“人”,而且,这种信仰多基于自私狭隘的观念,无非指望以小“香火”换取大“保佑”,并非出于内心的对神灵的敬畏与尊崇,与同情他人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枫亭太平桥上的施舍,则纯出于对人的同情与关爱,于是,我心目中的太平桥上,便洒满了人性的光辉。

  这种施济在经济条件改善的当代,只能算是一种普通的民间慈善活动。但是,在全社会物质生活普遍贫乏的旧时期,这种施济的现实意义就格外重大,并且,就其民俗活动本身而言,也具有独创意义。

  俗谚云:做贼的内偷出,做乞吃的外乞入。这表明传统莆仙老乡耻于为丐,能自食其力的人绝不肯做乞吃。所以,本地的传统乞吃无非为三类人,即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无法从事生产劳动的残障人士和遇上天灾人祸失去生活基础的难民。他们求乞的目的无非为了获取最基本的果腹活命之物,所以,他们是一个真正值得同情和济助的弱势群体。试想,能在年终岁寒之际,施予他们聊以卒岁的铜钱和粮食,岂不是雪中送炭,济急时之所无?岂不是莫大之善,莫大之功?

  又到了年终岁寒时节,记起了枫亭的“施济日”。于是,给一位枫亭的老文友去电,问他这个习俗如今是否还延续着?

  文友回答说,还在延续。他说,“施济日”的传统活动地点在桥上及桥两头,后来渐渐集中在桥头的观音亭前。近年来,为不影响交通,又改在桥头从善堂戏台前的广场上。而施受的环节,也改为由一帮热心公益的老乡统一收集,并由他们在广场上统一发放给前来受济的“乞吃”和困境者。

  这种做法可谓是与时俱进的爱心接力!在感激文友详细介绍的同时,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祝着:愿枫江长流,塔斗长青,愿枫亭老乡的慈爱之心世世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