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琛
钟潭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霞林社区西部,以瀑布著称,“钟潭噌响”自古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山上奇石错杂,飞瀑“噌吆如钟鼓不绝”,有三盅奇瀑、戚公祠、观瀑亭等多处景点,以及“钟潭飞瀑”“大司马”“尚书桥”等历代摩崖石刻。
山腰有一处隶书石刻,当地百姓及一些记载称“观日”,笔者认为应自右往左读作“日观”。
一是由于“观”字左侧有一行字,写道“吴麟征书”,每字约10厘米见方。按照古人从右往左、从上到下的书写习惯,题字的落款竖写在作品的最左边,读作“日观”显然更符合这种惯例。据《明史 吴麟征传》记载“吴麟征,字圣生,海盐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初建昌府推官,擒豪猾,捕剧盗,治声日闻。父忧归,服阕,补兴化府,廉公有威,僚属莫敢以私进。”作者吴麟征(1593—1644年),为官期间素以清正廉洁和刚正不阿著称,后奉命镇守京师西直门,在李自成破城之际“自经,赠右兵部侍郎,谥忠节”。著有《家诫要言》等。
经现场测量,该石刻坐东北而面西南。在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中,日观是一种心灵修行的方法,为十六观之一。“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意思是应当将心念专注于西方,看向太阳落山的地方,保持心念不动。看到太阳即将沉没,形状像一面悬着的鼓。要求修行者放下杂念,安住于当下,以生静生慧。因此,读作“日观”应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