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诗涵(五年级)
“砰”,随着一声轻响,一团团金色的花朵在夜幕中散开,像满天繁星,又像发着金光的魔法棒,是那么神圣而美丽。每一朵金花都那么耀眼,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光芒,犹如火树银花,绚丽多姿,光彩夺目。
记忆里的春节,家乡莆田的元宵夜空总是被这样一场“铁花雨”点亮,那便是传承300多年的“壶山砂花”。壶山砂花传统技艺源于莆田锦墩,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2011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字中的“花”与“发”谐音,寓意着一年红红火火,越打越发。它的灵感来自铸造锅具时,铁水灌入模具产生的璀璨火花。制作时,匠人将白砂粉冶炼成铁水,用特制竹条将铁水洒在荔枝或龙眼树上,铁水与树枝撞击,绽放出无数银光,形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丽景象。
正月十二,“壶山砂花”如期上演,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闻讯而来。当我们一家来到现场时,只见黑压压的一群人都围在烧铁的大炉子旁,好奇地观望。这时,爸爸成为我们的解说员,他指着大火炉说:“匠人会把碎铁投入火炉,烧至1300多摄氏度的铁水后,用竹片舀起,用木槌击打,泼向枝繁叶茂的荔枝树……”
正当爸爸兴致勃勃地讲解时,人群中有人惊呼:“开始打砂花了!”刹那间,人们都齐刷刷地看向工匠们。只见表演者头戴安全帽,用泡过水的竹片舀起铁水,甩腰抡臂,用木槌击打。“砰”,铁花倏然泼向大树,刹那间火树银花交错,迸发出绚丽光芒。部分铁水垂直落地,划出金色线条,仿佛一颗颗流星撒向大地。此时,现场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围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打砂花是勇敢者的挑战,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看着这震撼的一幕,我在心里默默许下愿望:一定要将壶山砂花这一非遗传承下去!
指导教师詹群英评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生动描写了壶山砂花的表演过程,通过对围观者惊叹反应的描写,进一步烘托了主题。文章不仅传递了浓郁的乡情,更彰显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