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章彧 张洋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引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来到谷文昌纪念馆,了解谷文昌同志感人事迹,听取当地传承红色基因情况介绍,作出重要要求。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遗传密码,不仅是革命文化的核心标识,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资源。在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交融带来的价值冲突、代际更迭引发的历史记忆淡化、技术变革导致的文化传播范式转换,使得红色基因传承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基于此,本文从文化哲学、教育生态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构建理论创新、课程重构、协同育人、机制保障的四维框架,探索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进路。
一、理论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的哲学基础与文化逻辑
传承红色基因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再生产过程,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高度把握其本质特征。“两个结合”理论,为这一文化再生产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首先,在历史维度上,红色基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生成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如中央苏区时期形成的“苏区精神”,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农村革命实践结合的典范。其次,在文化维度上,红色基因传承需要实现革命文化传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融合。例如,井冈山精神中“坚定信念”与儒家“士志于道”的价值追求形成精神共振,长征精神中的集体主义与“天下为公”的传统理念实现现代转化。
这种文化再生产过程具有三重辩证关系: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为本土经验与全球话语的辩证互动,在价值维度上形成意识形态属性与文化育人功能的辩证转化。这种辩证关系要求高校在传承实践中,既要保持红色基因的本质属性,又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时代内涵。以天津财经大学基于红色家书研学及数据可视化的实践探索为例,通过运用可视化方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108位烈士共计161封书信进行语义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汇编《革命先烈家书选》。这种技术赋能的阐释范式不仅实现了历史原件的数字化永生,更建构起革命文化资源的沉浸式传播体系,在数字化场域中完成了历史真实性与当代解释力的辩证统一。
二、课程重构:红色教育的生态系统构建
传承红色基因,可以探索构建“三维四体”教育生态系统,即历史维度、现实维度、未来维度三个时间坐标,以及课程主体、实践载体、网络媒体、评价体系四个结构要素。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当形成“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的模块化架构。基础课程侧重理论认知,如设置《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原理性课程;核心课程强化价值引领,开设“红色文化元典精读”“精神谱系比较研究”等深度探究课程;拓展课程注重实践创新,打造“红色IP开发实训”“数字叙事实践工作坊”“红色数字产品设计”等跨学科、新形态课程。
教学方式创新需要实现三个转向:从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建构,从单向灌输转向交互体验,从课堂空间转向社会场域。北京理工大学的VR思政课——《VR重走长征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使学生在参与中形成情感认同。华东师范大学歌剧实验中心师生排演的民族歌剧《江姐》,将《红岩》等革命经典改编为互动式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深化价值体认。这种具身认知模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使红色教育从“指尖”直达“心间”。
三、协同育人:多维主体的联动机制
传承红色基因,可以探索构建“三圈层”协同育人机制:核心圈层是校内资源整合,中间圈层是校地协同创新,外围圈层是国际传播拓展。
在校内层面,应当建立跨学科教研平台,如常州大学成立的“红色文化研究院”,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力量开展协同研究。在中间圈层,需要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如延安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延安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国际传播层面应构建“双轨并行”策略:对内强化文化认同,对外创新话语体系。华侨大学依托侨乡资源开发课程,通过学生群体向社会传播红色文化。这种传播策略既保持意识形态属性,又遵循文化传播规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构建新型话语体系。例如,通过比较史学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红色基因中的团结精神转化为全球治理智慧。
四、机制保障:制度创新的实践路径
制度保障体系需要实现三个突破:在管理机制上建立“双螺旋”结构,将红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规划;在评价体系上构建“三维度”指标,包括认知度、认同度、践行度的量化评估;在资源保障上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政府拨款、社会捐赠、校企合作等多渠道资源。东北师范大学通过设立“郑德荣式好老师”评选制度,建设全国首个红色理论家事迹陈列室,编纂《红色理论家——郑德荣》等校本教材,开展“强师报国的特色之路”主题教育展,将校史中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师德建设资源,相关经验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文化哲学层面把握其本质规律,在教育生态层面构建实施路径,在制度创新层面提供保障支撑。新时代高校应当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通过理论创新破解代际传承难题,借助技术赋能提升教育实效,依托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最终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