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步共
象溪是仙游县中北部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地方。它地处山中,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如远近闻名的菜溪岩风景区和郑侨故居。2009年,象溪乡改名叫菜溪乡。虽然只是一个字的改动,但对许多人来说,他们祖辈生活过的这个地方,似乎变得有点陌生了。不过,不管名字怎么变,刻在这块土地上的记忆和历史永远不会消失。
时间回到1968年,那时象溪的农村的夜晚一片漆黑,家家户户只能点着昏暗的煤油灯。为了让村里有电,人民公社决定在溪边水尾建一座小水电站。消息一传开,象山、象星、溪边三个大队的壮劳力都来了,大家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挖渠工程。
工地上热火朝天。人们拿着钢钎、铁锤,全靠力气一下下敲打坚硬的岩石,一条300多米长的石渠终于挖通了。到了1969年,水电站建好了,两台小发电机转了起来,开始给公社的机关单位和碾米加工厂供电。
可是,水电站发的电有限,电费还特别贵,一度电要两块钱。这对当时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更让人无奈的是,到了枯水季节,电灯光就跟萤火虫似的,昏昏暗暗,晚上九点就得关灯蓄水。只有下大雨、溪水涨的时候,水电站才能全力发电,村里才能亮上几天。那几天,加工厂门口总是排着长队,等着碾米、加工饲料。大家给这种靠天吃饭的电起了个名,叫“雷雨电”(莆仙话也叫“西北电”),成了象溪人忘不掉的记忆。
后来,为了用电更稳定,每个村民凑了30块钱,和隔壁的社硎乡并网。后来农村电网一步步升级,从区域联网到全国并网,安全便宜的电照亮了家家户户,“西北电”也就慢慢成了过去。
解决了照明,出行难又成了象溪人面前的一座大山。这地方在高山盆地里,出去一趟特别难。不管是去仙游城关还是去隔壁村,都得先爬几公里陡坡,再下坡才能到平路。平时运东西全靠肩膀挑、双手提,卖点农产品也得靠人力背下山。这种落后的方式,不仅耽误挣钱,日子也过得不方便。
1974年,在“民办公助”政策下,象溪到社硎的公路开始修了。各村的老百姓都很积极,自己带着干粮,出工出力,在工地上义务劳动。大家用双手和汗水,硬是在大山里开出了一条路。干了两年,1976年,城关到象溪的公路终于通车了。当客车第一次从仙游县城开进这个山沟沟,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肩挑手提的日子总算有了改变,生活也有了新盼头。
不过,刚开始的路是土路,路况很差。晴天跑车,尘土扬得像大雾,前面啥也看不清,后面的车只能慢慢开。灰土飘进车里,落在乘客身上,等到城关下车,人人一身白灰,像逃荒的。下雨天就更糟了,路塌了、山滑了堵住路是常事,要不就是满地烂泥,车子摇摇晃晃打滑。有时轮子陷进泥坑里,乘客还得下车帮忙推。多数时候,一下雨客车就停运,得等天晴才能开。所以,大家给这种车起了个外号,叫“太阳车”——出太阳才有车坐。山路弯弯绕绕,能坐车的就当坐摇篮晃两小时,可晕车的人就遭罪了,一路吐得昏天黑地,脸色惨白,下车时人都快虚脱了。
如今,象溪的交通真是大变样了。高速公路穿山而过,三车道的大路直通城关,半个多小时就能到。水泥路、柏油路四通八达,像一张大网连接着每个角落。车子在平坦的路上跑,再也不怕路难走了,晕车的人也少了。只要口袋里有点钱,想去哪都方便,晴天不怕一身土,雨天不怕一身泥了。
国家的好政策也惠及这里,60岁以上的老人坐车还免费,早上进城晚上回家,不再是难事。旅游资源也开发起来了。山清水秀、石奇谷幽的菜溪岩风景区成了国家4A级景区,吸引来了不少游客。
象溪,有着自己的记忆与历史。现在,名字换了,生活改变了,“雷雨电”和“太阳车”也早已成了老一辈人嘴里的故事。站在今天的菜溪乡,看着平坦的马路、明亮的灯光,还有那些焕然一新的风景,我们知道,告别了过去的艰难,菜溪乡正在新的时代里,写下自己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