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共富同奋进

——北岸经开区山亭镇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
湄洲日报 2025年06月13日

  近日,北岸经济开发区东乌垞A区一期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

  北岸妈祖城浪琴湾一号、二号、三号停车场今年“五一”期间,日均接待车辆超7000辆,拥堵时长减少70%。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通讯员 陈琛 文/图

  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北岸经开区山亭镇锚定“和美山亭,共商共富”理念,探索党建引领激活“红色动能”,资源整合撬动“绿色经济”,多方联动打通“共富脉络”,走出一条产业兴旺、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上月26日,北岸经开区山亭镇举行“和美山亭,共商共富”示范区项目签约活动暨紫菜协会党支部授牌仪式。

  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山亭镇在蒋山、东乌垞2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及港里、莆禧2个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实施“党建+特色产业”“党建+文旅”“党支部+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模式,实现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双赢”。

  车场经济撬动“共富红利”

  在“和美山亭,共商共富”示范区项目签约活动上,妈祖阁片区、停车场片区跨村联建村企合作示范区项目分别签约。

  记者了解到,妈祖阁片区跨村联建村企合作示范区项目由东乌垞村、西乌垞村、新乌垞村、山柄村共同签订跨村联建协议,整合各方资源优势,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生态共治、成果共享的跨村联建新格局,推动联建各村协同共富发展。

  停车场片区跨村联建村企合作示范区项目由北岸经开区国发投资有限公司与西前社区、莆禧村、港里村、东仙社区签订停车场管理协议。今后各方将在停车场开发、管理、运营等方面开展“共商共富”交流合作,推动停车场管理向智慧化、规范化升级,为妈祖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动能,增加村集体收入。

  作为连接湄洲岛的门户枢纽,山亭镇文甲码头年旅游人流量超300万人次,今年“五一”期间,妈祖城停车场车流量高达3万余辆。

  如何激活停车场经济,打通流量变现“共富链”?

  山亭镇把停车场作为共富“试验田”,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升级—集体联动参与—辐射效应带动”一系列措施,把游客人流量红利转化为多方共商共富的发展实效。

  在此期间,山亭镇党委牵头,召集北岸经开区国发投资有限公司、村党支部书记代表、村民代表等成立专班,商议停车场建设、管理等方面难题。

  2023年,文甲码头附近的妈祖城浪琴湾3处闲置地块被作为临时停车场启用,然而每到节假日临时停车场就出现拥堵,游客行车难,停车更难。

  对此,专班人员推行“错峰服务”,延长运营至夜间9时30分,并配备免费接驳车。“五一”期间,日均接待车辆超7000辆,拥堵时长减少70%,运营效果及整体运营收益同比增长显著。

  为提升通行效率,山亭镇推进硬件迭代与服务提质,整合开放妈祖城浪琴湾一号、二号、三号停车场及临时区域,通过更新智能道闸、增设引导标识等举措,通行效率大为提高。

  停车场的收益如何转化为基层共富动能?

  山亭镇通过镇企合作,将妈祖城停车场委托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国发投资有限公司管理,再通过村企合作,与西前社区、莆禧村、港里村、东仙社区4个村居建立“管理换收益”机制,由各村居自行召集村民组建安保、水电工、保洁员队伍,负责场内秩序维护、停车指引、卫生维护等工作,获取管理收益。

  “‘五一’假日期间,参与停车场管理的各村集体增收超3万元。高峰期时,超60人次就业,每位管理员每日可从村集体获得岗位补贴,获取收益。”山亭镇党委书记柯金勇算了一笔账:通过村企合作,预计全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0万余元,带动超600人次就业。

  集体增收有分红、村民就业有岗位,既让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又让村民“动起来”,更在协同管理中凝聚起“共富一条心”的基层合力。

  停车场的“高人气”还催生了周边摊贩集群,形成40余家小吃摊、文创小摊“车场经济带”。山亭镇因势利导,划定集中经营区,免费提供卫生设施,推动摊贩从“零散经营”迈向“规范创富”,激活摊贩经济的新活力,解决了200余人生计问题。

  以停车场为中心,山亭镇构建起“政企搭台强基础、村社参与分红利、群众创收拓空间”的共富闭环,从停车场管理员到摊位业主,村民在这条“共富链”中找到适合的位置。

  协会支部引领“村民共富”

  在紫菜协会党支部授牌仪式上,分别为北岸经开区紫菜协会、紫菜协会党支部授牌。

  授牌后,北岸经开区紫菜协会及其党支部将通过建立“党支部+协会+农户”协同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在技术共享、市场共拓中实现“共商共富”,构建“支部引领、协会搭台、农户增收”的基层发展新格局,促进山亭镇紫菜行业向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迈进。

  “村里紫菜养殖户大多是五六十岁的村民,光靠他们的‘老路子’已经行不通。”北岸经开区紫菜协会会长蒋翀雄表示,通过行业引领、方式创新来开拓市场十分必要。

  紫菜协会成立后,将整合30家会员单位抱团合作,利用已注册的“下蒋紫菜”品牌,对紫菜进行统一包装销售,统一分级、统一定价,规范市场秩序。

  目前,山亭镇正依托蒋山紫菜育苗基地及周边区域,规划八大核心点位,形成“一轴串八点、双链强融合”的空间结构。一轴即滨海党建体验轴,双链是红色党建链、蓝色产业链。

  北岸经济开发区紫菜协会党支部,把支部建在协会上,以党建引领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紫菜协会党支部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养殖技术培训,邀请科研专家现场指导,推广生态养殖、立体养殖等标准化模式,提升水产品品质与产量;另一方面,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主动对接水产品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及电商渠道,推动水产养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帮助村民拓宽销售路径、提高养殖收益。

  党组织建设与水产养殖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发展活力。山亭镇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构建起“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发展格局,为产业升级、群众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村企联动激活“共富引擎”

  近日,北岸经济开发区东乌垞A区一期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

  “并网前夕,莆田正逢降雨。”施工人员介绍,关键时刻,党员突击队全面复核各项安全措施,认真梳理并网操作各环节风险点,制定优化方案和防控措施,对所有参与并网操作及监护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经过近30小时连续奋战,终于完成光伏电站全容量并网。

  东乌垞村是山亭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的重点村。在建的东乌垞A区一期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是国投集团在福建的首个新能源绿地项目,创新采用“上可沐光积电,下可耕水牧渔”的立体发展模式,通过科学排布光伏列阵形成天然遮阳屏障,在降低水面温度、抑制藻类滋生的同时,为水产养殖构建起生态优渥的“水下粮仓”,实现清洁能源与绿色渔业“双向增效”,成为乡村振兴与“双碳”战略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项目建成后,年平均可提供清洁绿电约1.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3.97万吨。

  山亭镇锚定“纽带型”服务核心,创新构建“村企协同,三级联创”共富机制,以跨村联建为突破口,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搭建起村企多方合作桥梁,与国投云顶湄洲湾(莆田)新能源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签订水域经营权租赁协议。以每年50万元的价格,将项目水域经营权引入镇国发公司,依托集体议价优势,实现成本最优化。镇党委充分发挥统筹引领作用,搭建多方共议共商平台,以跨村联建为纽带,推动周边四个村庄共享海域权益,促进村集体经济均衡发展,激活区域协同发展内生动力,书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通过“竞价招租+规范管理”模式发包给养殖户,通过“梯度租赁差价”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企业让利、镇级统筹、村级增益、农户获利,四方联动,不仅激活了“沉睡资源”的经济价值,更探索出一条强村富民的“共富”新路径,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同频共振。项目投用后,预计带动周边3个行政村集体每年增收超15万元。

  村企同兴业、百姓共增收。山亭镇党建领航凝聚“红色动能”,推动多方共同参与、共享收益。接下来,将持续推动民宿经济等各种项目落地,走出一条以“和美”为底色,以“共富”为导向的山亭特色发展之路,朝着“和美莆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