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的蒋山村。
在火龙果种植基地,火龙果植株整齐排列。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通讯员 郭霖霞 陈禹凡 文/图
北岸经开区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擦亮民生幸福底色,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绘好乡村振兴新画卷。
夏至已至,北岸经开区田间地头,农民们勤耕不辍。连日来,该区农业农村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一改以往发传单、喊口号的宣传模式,此次干部们采取“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的方式,面对面向农民讲解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贴标准、申报流程等内容,重点说明补贴资金使用规范,确保农民用好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北岸经开区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资源禀赋为基,以党建引领为魂,以共同富裕为锚,做强特色产业、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基层治理,形成“产业兴、乡村美、治理优”的良性循环。
政策金融“双扶持”
在山亭镇,走进蒋山村紫菜育苗基地,屋顶上一块块光伏板整齐排列,阳光通过光伏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
蒋山村通过争取财政补助资金并探索金融贷款模式,为促进农村绿色能源发展的光伏项目提供支持,推动项目顺利开工。其中,该村对接农商银行,探索推进以“乡村振兴贷”统筹项目资金,为项目落地注入资金动力。
“屋顶经济”驱动乡村振兴,是北岸经开区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扶持,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为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的缩影。
此前,蒋山村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政策资金,成功建设三期紫菜育苗基地,不仅促进当地渔业产业升级转型,还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收益,每年创收约4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制定针对性优惠政策,北岸经开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信贷担保单位依法扩大担保物范围和额度。深化与银行的信贷合作,推动客货邮助农致富项目和农发行融资合作,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增收、扩源、提质。胡萝卜、火龙果、紫菜及海洋捕捞是北岸经开区优势产业。该区推行“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促进强村富民。
2024年,北岸经开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748.89万元,居全市前列。其中收入50—100万元村(社区)14个,收入20—50万元村(社区)18个,收入10—20万元村(社区)6个。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北岸经开区以产聚才、以才兴业,摸排出260余名乡村振兴人才,融合170多名文化名人、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构建人才信息库。
为推进资源整合,北岸经开区探索多形态发展模式。比如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产业,充分利用村级集体的土地、水利、林业等自然资源,通过合作或租赁等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村集体所有的旧村部、公共设施和场地等集体资产,通过承包、租赁、联营、合作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增加集体收入。
此外,该区支持村集体入股国有公司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整治等项目,现有18个村(社区)参股。
办好民生“微实事”
夜幕降临,东埔镇何山村,一盏盏崭新的路灯次第亮起,灯光透过新修剪的树木,照亮村道。今年4月,村里安装了95盏路灯,告别了夜间“黑灯瞎火”,群众出行不再难。
这份变化的背后,是流动党员杨武强跨越千里的牵挂与行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离乡不离党的责任担当。
由于缺乏管理维护,何山村忠东路树木越发繁茂,部分枝干遮挡了行人视线,也影响了道路灯光照明,留下安全隐患。
近年来,东埔镇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通过“云端支部”“流动党员驿站”等载体,搭建起流动党员与家乡的沟通桥梁。在北京经商的杨武强,通过东埔镇的流动党员微信群,得知家乡村道照明问题后,主动联系村里,倡议集资改善家乡道路环境。
党员、群众通过“线上接龙+线下认捐”,筹集善款26万余元。随后,聘请专业人员修剪树木、安装路灯。为确保工程质量,杨武强多次返乡与村党支部成员共同商讨施工方案。在村干部、党员的监督下,路灯安装了,1000多米的道路,绿化树修剪得整齐美观,路面视野开阔。
“他的善举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还带动了其他流动党员参与家乡建设。”东埔镇组织办负责人表示,东埔镇将持续创新管理模式,既让流动党员感受组织关怀,又激发他们反哺家乡的热情。
办好民生实事,力促乡村振兴。在忠门镇王厝社区,一条600余米石砌沟墙纵横田间,涌现汩汩清流。
谁能想到,过去这里的河道短促、断面狭窄,出现脏、乱、差、堵等问题,影响当地农业发展。
经过区、镇、村三级沟通协调,去年在沟渠下游启动排洪沟疏通工程建设,提高排洪及蓄水能力。同时,利用村村通广播、微信居民群、公益广告牌等,广泛宣传保护河湖的重要性。如今这条沟渠不仅解除下游农田汛期水患威胁,更有效增加灌溉150余亩农田,粮食与经济作物预计年增产450吨。
基层治理“晾晒比”
“一张图”、一间会议室、13位村党支部书记,比出乡村振兴实绩“大动静”。上月23日,东埔镇开展运用“全市一张图”推进乡村振兴“晾晒比”暨村级党组织书记“练兵比武”活动。
活动中,东埔镇采用“平台演示+现场点评”形式,全面展现村干部队伍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民办实事等工作实绩。
深化“全市一张图”平台的创新应用,东埔镇以数字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全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东埔。
“全市一张图”平台作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利器,目前已在北岸经开区全覆盖推广应用,数据“说”振兴,村村“比”成效。
在忠门镇近日开展的学习运用“全市一张图”推进乡村振兴“晾晒比”活动上,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挂钩服务队员以平台实操与履职汇报相结合的形式,交流自身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积累的、好方法、巧经验。这场活动,推动基层干部在交流中寻找差距,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形成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忠门镇积极探索拓展“全市一张图”平台运用场景,4月底,忠门镇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莆田秀屿分公司签署“数字忠门”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借助先进的网络资源与前沿技术,搭建起数字乡村平台、群防群治智慧防控体系等,推动政务、产业、民生等数据信息互联互通。
今后,忠门镇将持续在智慧监管、基层治理、应急处突、公共服务等场景运用上深度探索与实践,形成“晾成果、晒成绩、比成效”的常态化机制,以数智之力凝聚乡村振兴新动能。
从发展产业的“硬支撑”,到民生实事的“软服务”,再到智慧治理的“新路径”,北岸经开区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奋力绘就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