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潮过,寻常百姓家

——读叶兆言《璩家花园》
湄洲日报 2025年08月10日

  □李峻

  《璩家花园》是作家叶兆言2024年出版的一部近30万字的小说,也是其首部全景式描绘中国社会变迁的长篇力作,《南方周末》将其列为年度十大必读好书之一。

  这部被称为“1949年之后的《南京传》”的小说,以南京城南一个老街区,即璩家花园里两个平民家庭、三代人70年的生活轨迹为叙事主线,书写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19年,跨越大半个世纪的中国百姓生活史。“反右”“四清”、大炼钢铁、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对外开放、出国热潮、下海经商、国企改革、发展经济、棚户改造、新冠疫情……璩家花园目睹了主人公璩天井及一众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点滴生活和命运起伏,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与变迁,也记录了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小命运。

  全书共分12章,分别聚焦于某年的某个重大事件,在各个标志性的时间段之间穿插讲述。工人、保姆、小混混、教师,买卖人、警察、知识分子、干部等各色人物轮番登场,共同组成了南京城里市井生活的群像。叶兆言以说书人的口吻,带领读者穿梭在70年大历史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亦将绵密独特的地理习俗、城市建筑、民情风貌铺陈进时空的缝隙里:从传呼电话到BP机,从粮票到外汇券,从友谊商店到金陵饭店,从轰动全城的“分尸案”到“风声鹤唳”的南京禄口机场,小切口式的叙事风格唤起了国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璩家花园》既是家国史、社会史,也是家族史、个人史。在这些时代浪潮下,每个人只是一滴水、一粒尘,但都清楚地映射出了当时的波涛汹涌、斑驳陆离。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叶兆言会在《后记》里声称:“我想把这本书留给女儿。希望有一天她会为此骄傲,自己的父亲竟然写了这样一本书”,因为这是一部国家与个人合二为一的珍贵记忆。

  在当代作家中,若论家学渊源,几乎少有能与叶兆言比肩者。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继承了祖父叶圣陶以及伯父叶至善、父亲叶至诚的妙笔,也承接了他们的勤奋与执着。数十年来,叶兆言保持着稳定的产出,文字也总是朴实无华。南京城,作为他的生长之地,被他不厌其烦地书写着,他的文字中常常带有对南京的深情和思考,《璩家花园》也是如此。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部作品是我创作生涯中体量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它承载了太多我的记忆,是我与自己及同代人的一次深刻对话。”

  读完全书,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特有的叙事节奏和语言特点,平铺直叙到甚至让人觉得压抑。很多经典的桥段和剧烈的冲突,如果换作其他作家,可能在描述上早已百转千回、大悲大喜,令人内心波澜起伏,与之共情了。而在叶兆言的笔下,所有的情节都是淡淡的,三言两语带过,有时甚至是特意地停顿和收笔,从而将苦难艰涩留给读者去回味,营造出一种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书中,作者频繁地使用了“我们看见……”“故事说到这又要交代一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等措词表达,自然而巧妙地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使我们在阅读时仿佛是在聆听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者,云淡风轻地诉说着当年的往事;曾经的石破天惊、悲欢离合,都已化作轻烟,随风而散。叶兆言以上帝般超然的视角,站在时间之外,冷静而客观地描绘着时代浪潮下小人物的琐碎日常——懵懂的坚守、徒劳的挣扎、功利的取舍……他以一种悲悯而宽容的心态、细腻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时代大潮之下,草芥命运浮沫般的易碎与无常。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通常在别人要流眼泪的地方,我都会停下笔来,不再往下写。……小说中照例会有很多痛,很多苦涩,很多不可言说,我无意展示它们,渲染它们,只是在轻轻地抚摸,带着含笑的眼泪继续写。”

  书中的一切好像都蒙着一层雾气——叶兆言没有花费大量笔墨去描摹人物的面目长相,也不轻易进入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就好像他笔下的人物都可以轻易地替换成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但是读者却可以在大体量叙事空间的缝隙里,看到普通人生活的截面和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微缩。这也让整部小说有了一种普适性,它不再拘泥于地域性和历史性的局限,而是深深地触及到了“人世间”里寻常小人物的成长。

  世事如潮过,寻常百姓家。《璩家花园》讲述的是故事也不是故事,它是一段段普通中国人70年尘封记忆的复苏。这记忆中有我,也有你。

  这是一本值得你翻开阅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