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
旧时莆田人在发表言论时,往往会像读书人写文章援引经典一样地引用古话,并习惯以“古pè讲”或“古pè打上的”作为援引说明,使古话跟自己的话不混为一谈。
“古pè”就是古谚语、古俗语的意思。但是,如今的莆田人往往讹读并讹解为“古货”,非也!
古谚语也好,古俗语也好,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多通俗生动,或寓义深刻,或机趣诙谐。如“宽装担,紧行路”(做事时要先把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到位,然后讲求速度)、“轿下喝,轿顶也喝”(抬轿子和坐轿子的都在叫累叫苦。谓身在福中不知福。——喝:叫喊)等。又如“六月戴毡帽,款而不在烧”(图好玩,不关保暖事。——款:有趣,好玩;烧:暖)等。而有些关于人生感触的古语,则需要有相应的人生经历可以领略。如“牛彆保双春,人彆保子孙”(彆:表音字,原字为“不会”之合音)、“别人如别宝”(谓在人际交往方面,鉴识人品就跟经营古董的人鉴识古董一样地重要。别:认识,认得),以及“老人那给人客一样”(见后文)等。
记得首次听说“老人那给人客一样”,是从一位暌违娘家多年的乡邻大姐嘴里说出的。其时,她乍回娘家,走访乡邻,询及诸长辈老人,结果发现已谢世者居多,于是不无伤感地叹道:“真是古语讲的:老人那给人客一样……”
其时笔者不明白俗语为什么把“老人”跟“人客”联系起来,因咨诸母亲,这才总算是明白了俗语的字面含义。
“老人那给人客一样”就是“老人就跟客人一样”(那:仅,只是;给:和,跟)。而实际上,该俗语是隐去了后文的歇后语,即“讲行就行”(说走就走)。
多年以后,习见了人世间的生老死病,于是颇有感触:老人确实就跟“人客”一样,说走就走,去期难期;至若年登耳顺,则知己身亦为客矣,只争小住与即去……
方言谓客人曰“人客”。“客”作平读,读作“ka(入二)”(方言“卡”之入二声。——与平读“壳”歧音)。其平读音字义如下:其一指外来的。方言说法如“客子”“客边”(外地人)及“客种”(通常指从外地引进的作物或牲禽品种)等;其二谓怪异,新奇,不习见的。方言说法如“张客客”(谓异样。——张:体现,表现)等;其三指客人。
大抵始于近现代,“客”字又演化出了另一个方言读音,读作“kie(上)”(读同扑克牌之“K”),并表达以下两层方言字义:其一指在南洋的华侨,也指其在国内的眷属(侨眷)。其方言运用见于“南洋客”(指华侨,也指侨眷);其二指顾客中的乘客。旧时用自行车载客的人习惯称乘客为“客”,后来用机动车跑客运的沿用其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