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莆田市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12名,涵盖民俗、节庆、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类别。莆田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千年“非遗之城”。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工作仍面临着资金不足、传承困难、开发滞后等问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新征程上,要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基本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释放“乘数效应”,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构建长效支持机制
资金和政策保障是有效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招”。一是设立专项基金。设立非遗保护传承专项基金,用于非遗项目保护、非遗旅游项目打造和非遗衍生品开发。通过设立“非遗创意奖”“非遗传承创新奖”奖励基金,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市场化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扶持,吸引专业化人才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活化。二是优化政策环境。对参与非遗项目的企业和机构提供税收优惠,特别是在非遗产品的研发、制作和市场化过程中,给予相关企业税收优惠。积极构建非遗保护法规体系,出台专门的地方性法规,明确非遗保护与开发相关法律责任和权益,保护相关单位和个人知识产权,避免盗版和滥用现象。简化非遗项目申报程序、设立便捷审批通道、支持本地文化企业非遗项目迅速落地,鼓励全市文化机构、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三是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的非遗保护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非遗项目资金使用、政策落实、项目进展等进行监督检查。定期评估非遗项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确保非遗项目保护能够得到有效支持。
二、创新非遗传承机制,构建多层次传承体系
“后继有人”是保护传承非遗、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将传统的师徒制与现代教育机制相结合,在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设立非遗技艺专业或课程,在中小学开设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技能层次的兴趣培训班,采用视频教学、线上课程、现场教学等方式,降低学习门槛,涵养文化情趣。二是充分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领头雁”作用。通过设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组建“非遗传承团体”“非遗工作坊”,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年轻学徒进行集训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提升传承效率。针对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利用“非遗传承团体”或“非遗工作坊”团体化的传承方式,增加年轻人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扩大非遗技艺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直播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非遗以更加生动、互动和创新的形式展现在年轻人面前。
三、挖掘非遗核心内涵,护航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非遗的核心内涵与价值,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结合妈祖文化、莆仙戏传习所、莆田木雕等,设计莆田“非遗体验之旅”路线,通过游客的参与体验来深入了解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与价值。二是开发互动性非遗体验项目。将非遗转化为具有沉浸式体验的旅游产品,以吸引游客、提升文化附加值,设立非遗工艺制作体验区。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技术,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互动性,让非遗体验更加生动和有趣。三是结合节庆活动推进文旅融合。充分利用妈祖信俗活动、莆田元宵活动等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将非遗与节庆活动结合,吸引外地游客,激发本地民众对非遗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将非遗与莆田特色餐饮、手工艺品、民俗活动等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文化体验。
四、塑造非遗品牌,增强综合吸引力
塑造非遗品牌、打造热点IP是文旅经济实现突破和持续增长的创新之点。一是建立非遗统一品牌形象。整合核心非遗元素,创建“莆田非遗”品牌,统一包装、系统推广、创意营销,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热点IP。二是以非遗赋能发展。建设集非遗展示、文化体验、购物消费、住宿餐饮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综合体。三是加强创意产业跨界合作。通过与电影、动漫、游戏等创意产业进行跨界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影视作品、动画片、网络游戏等领域,培育“非遗+商业”“非遗+舞台”“非遗+文创”等业态,推动非遗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通过与非遗艺术家、文创产品设计师等群体合作,将非遗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意的文创产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莆田市“非遗+旅游”的创新探索对于保护传承非遗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传承机制、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热点IP等方面入手,不断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升级文旅融合模式,不断丰富文旅品牌,进而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